大妈看着微博直播“闹市虎尸案”庭审

22.10.2014  20:31
浙江法院“”出司法公正   不久前,浙江高院院长齐奇代表应询单位,首次接受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关于“规范执法,公正司法”的专题询问,宋光宝委员第一个发问:“全省法院如何做到公正司法?
  齐奇的回答很干脆:“办案若有猫腻,最怕的就是拿到大庭广众之下,拿到太阳底下去晒。
  如何“”?温州市鹿城区洪殿社区的刘大妈讲述了一次特殊的“旁听”经历。
  4月3日,鹿城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曾轰动一时的“闹市虎尸案”。“我当时就有很多疑问,这个人买老虎的目的是什么?买一只死老虎和买活的老虎有什么区别?”刘大妈说,有很多一起跳广场舞的邻居都有着和她同样的疑问。
  有人去了法庭旁听,而刘大妈则选择呆在家里,让女儿点开了鹿城法院的官方微博@温州市鹿城区法院。法院将庭审过程完完整整地通过微博直播,从法庭调查到辩论无一“漏网”。随着庭审的推进,刘大妈的问号也一个个被拉直。
  “这就像我们在现场一样,第一时间掌握信息。”看完庭审,刘大妈和邻居交流了经验,大家建议社区组织个座谈会,为大家好好上一堂法制课。
  新媒体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开花,全省各地法院都跨入了“双微时代”。微博、微信在司法改革的进程中不断展现出以“”博大的作用。
  今年7月,“浙法公开网”正式上线,这是全国首个三级法院联动的司法公开网站,当事人不仅可以在网上观看全省所有法庭的庭审,还能网上快速立案、查询判决文书等等。
  2009年,德清法院民一庭法官姚胜涛做过一件在当时看来相当“出格”的事儿:在审理一起生命权、健康权纠纷时,姚胜涛判决被告方赔偿受伤儿童15万元。下判后,孩子的父亲不满判赔数额,在论坛上发帖指责法官“故意曲解篡改法律,徇私枉法”。面对当事人的质疑,姚胜涛果断将判决书全文挂到网上。
  此举一度引起了广大网民的热议。经过一番“剥皮拆骨”,大家的态度转向了法官这边,认为案件的判决公正,并没有当事人所说的歪曲事实的情况。
  姚胜涛现在已经从民一庭调到了执行局,说起这件事,他笑称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当时的他没有想到“裁判文书上网”有一天会成为一项制度被固定下来。
  “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依法应当公开的裁判文书一律上网公布,对不公开的实行严格的审批制度。”省高院审判管理处处长姚海涛告诉记者,截至6月底,全省法院累计在互联网上公布裁判文书120余万篇,其中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34余万篇,占公布文书总数的20%,居全国法院之首。
  从立案、审判到执行,每一个关键节点老百姓都迫切地希望知道法院如何回应。
  “您好,浙江省余姚法院于2014年10月14日强制划扣了被执行人小毛名下的银行存款2400元。”毛某的手机上,又收到了执行法官发来的短信。他和妻子离婚后,和女儿就没了来往,前段时间他遭遇交通事故,摔坏腿需要人照顾,无奈之下到法院向女儿主张抚恤金。
  女儿的避而不见和生活的窘迫差点压垮了这个男人,法院时不时发来的短信对毛某来说,犹如一剂强心针。毛某拄着拐杖到法院领取执行款时,感叹“真没想到现在法官执行这么公开透明!
  执行中,拍卖是一项重要手段。但在过去,委托拍卖机构佣金高昂、暗箱操作、潜规则等一直为人诟病。2012年,浙江高院首创在淘宝网上司法拍卖,让拍卖零佣金真正成为当事人的福利。
  如今,网拍的标的物从最初的汽车、房产,扩大至机器设备、厂房、商业用房、公司股权、海域使用权等,几乎涵盖所有涉讼资产。自司法网拍施行以来,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网拍总成交额达186.34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4.11亿元。
  “法治浙江”需要公正司法的依托。建设“法治浙江”8年来,浙江法院不断提升执法司法公信力,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减少权力出轨、个人寻租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