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大型昆剧《钟楼记》,给昆曲一种新的想象空间

30.11.2017  22:05

  想必昨晚的杭州剧院,是戏曲观众年轻化最彻底的一场——来自育才中学的1500多名中学生,穿着白绿相间的校服,一起观看了由浙江昆剧团和浙江婺剧团联手打造的新编大型昆剧《钟楼记》(圣母院)的全球首演。

  开演前浙昆向浙江锦绣育才教育科技集团“昆曲进校园”活动的授牌仪式,已经预示着这个有着600年历史的古老剧种可以在年轻血脉中找到文化的复归。是啊,当1500名中学生集体唱起昆曲曲牌“醉太平”时,来自民族根脉里的文化自信,似乎又在稚嫩的嗓音中找了回来。

  事实上,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家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以昆曲的形式搬上舞台,本身就是一场文化冒险。浙江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曾将这次尝试比喻成“石破惊天”,古老戏曲艺术想要不断前进,必须推陈出新。

  可是如果仅仅是将中西方文化的两层“”简单地粘合在一起,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形式在中国戏曲界早就有前车之鉴——好在导演石玉昆并不是一个墨守成规的导演。在这场探索式的昆剧《钟楼记》里,人物虽然依然沿用雨果原著的名字,但却是有了不折不扣的“中国血统”,他们的嬉笑怒骂,沿袭了昆曲最传统的表演。

  田漾扮演的吟游诗人葛岚谷,明显在他身上看见了老底子《十五贯》丑角的表演方式。还有朱斌反串的“赛西施”,剧中有个情节,不小心闯入“丐帮”的葛岚谷必须要有帮中一位女子愿意嫁给他才能免去死罪——于是“赛玉环”“赛貂蝉”和“赛西施”这些“歪瓜裂枣”的未婚女子纷纷登场。男扮女装的朱斌大概承担了剧中一半的笑点,只见他娇滴滴的一句“阿拉消费型女子”,把全场中学生逗得前仰后合。

  有意思的是,昆曲那种很慢很雅的程式化表演,也被浙江婺剧团不拘泥于程式的草昆表演给彻底打破——于是你会看到吉普赛女郎梅腊朵踮着雪白的大腿自由地在大鼓上跳舞,她红艳艳的裙装,她热情似火的舞蹈,不再像杜丽娘那般中规中矩地一颦一笑。女主角之一的浙婺陈丽俐,甚至像赵飞燕一般在鼓上完成了一段美艳的舞蹈,台下女同学惊呼:“好美啊!”仿佛看到了章子怡在电影《十面埋伏》里那段惊艳击鼓舞。

  刹那间,昆曲仿佛突然跳出了原先格式的束缚,有了新的想象空间。难怪扮演梅腊朵的浙昆花旦胡娉会说,以前演的昆曲大家闺秀,表演得都是有板有眼,特别讲究规范。“但是梅腊朵是一个无忧无虑,很洒脱的女性形象,婺剧草昆不拘泥于程式的表演方式,就能特别自然地塑造人物,让我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