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苍南县龙港镇的上官大伯今年70岁,近日被一名“假亲戚”骗走3000元养老钱,心痛不已。
当天,他从银行取出3100元现金后,碰到一名陌生中年男子,对方热情地喊他“表叔”,说四五年前借了他儿子1万元,这次专程来还钱。随后,这名男子又说赶着去送礼,希望先借3000元,稍后一并归还。上官大伯爽快答应,但男子就此失踪,他这才意识到上当。
很快,警方将男子李某抓获。今年以来,他先后作案5次,每次都和老年人攀亲借钱。
在现实生活中,老年人成了被骗的“高危群体”,这一社会现象正日益引起人们关注。中国银监会消费者保护局局长邓智毅曾表示,近年来全国电信诈骗平均每年损失约100亿元,受骗者多为老年人。
一些办案民警反映,老人遭遇的不少骗局,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骗子却接连得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年人容易被骗子的“亲情牌”打动。通讯诈骗、非法集资、推销假药和保健品的骗局,屡屡让老年人中招。据温州警方统计,今年1月至8月,全市通讯诈骗涉案金额1.25亿元,其中60岁以上老年受害者有112人。
专家指出,老人频频被骗现象,也在考问老龄群体亲情缺失的现实。在不少推销保健品的案件中,老人明知对方是骗子,却心甘情愿上当受骗,只是为了“能多和人沟通交流”。
一句“常回家看看”,曾叩动千万人的心扉。然而对不少老人来说,这是镜花水月。今年初,海盐县某敬老院一位九旬老太,只因6个子女告长时间不来探望,一怒之下将他们告上法院。类似的官司在杭州、宁波、嘉兴等地都曾出现。
“这些案件的核心争议并非经济利益,而是父母希望经常见到子女。”办案法官说,在社会转型期,空巢和独居老人越来越多,他们失落的心情有谁能理解?无论城乡,广场舞风靡各地,也从一个角度反映了老年人渴望亲情和交流的心情。
浙江警察学院治安系主任金诚教授认为,频频成为骗局中的“弱势群体”,这与老年人生理和心理,以及社会因素都有关系。“老人交际圈单一,接触外界的机会较少,因而容易上当。”金诚教授说,他们平时缺少家人和社会的关爱,让不法者钻了空子。如在一些诈骗案件中,骗子专挑孤寡老人或与子女分居的老人下手,采取“情感侵入法”,骗取老人的信任后实施诈骗。
金诚教授建议,有关部门不仅要通过宣传,提升老人的防骗意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子女应该克服困难,尽可能陪伴家里的老人,给他们更多的温暖和亲情。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如今,“常回家看看”不仅是尽孝之道,更成为法定义务。法律专家认为,虽然法律强调公民对家庭的责任,但由于精神关注和关心没有固定标准,难免会遭遇执行难的尴尬。(记者 翁浩浩 通讯员 薛建贺)
苍南70岁大伯被“假亲戚”骗走3000元养老钱 -
杭州10:40 22.10.2015 浙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