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策多益” 绍兴袍江拆迁安置走出共赢之路
拆迁村的小型房交会火热场面
“拆迁”在中国目前的语境里,常常意味着“对抗”、“难题”,而据袍江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区域内的拆迁工作都是在基本平稳和谐的前提下有序推进。从“对抗”到“协作”,从“难题”到“共赢”,袍江新区拆迁安置中,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
货币化市场化安置
受到热捧
拆迁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据了解,基础配套落后、交通不方便、卫生环境差,人员混杂带来安全隐患,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袍江农村发展和村民生活品质提高。一边是围墙高立的工厂,一边是日益“堵塞”的村庄。如嵩湾村、三江村一样,被工厂企业包围;而杨望村、宋家娄村因为外来人聚集,村子30%的房子门框上贴着“出租户”的标志,村庄日益“空心化”。
嵩湾村村民宋先生列举了他支持拆迁的原因:“城中村环境较差、外来人口较多,交通不便,周边都是工厂,太乱了。”村民陈先生在宁波做生意,每年他会回村里住一个月,他告诉记者:“我十几岁开始,村里就控制建房子了,现在四十多岁了,房子里面虽然装修过,但外面很破旧了。”他利用拆迁款和20%的奖励,再贴了十几万,在袍江两湖某个楼盘买了一套排屋,就是看中小区“环境好。”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深入人心,改善民生成为当代中国最大的政治。袍江新区拆迁安置,出发点就是对辖区进行统一规划,提高老百姓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目前已经实施和正在实施动迁的村庄,大都是群众要求拆迁呼声比较高的村庄。袍江新区的拆迁安置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
今年5月开始,绍兴进入雨天模式,但不论阴雨绵绵还是暴雨倾盆,并没有影响袍江拆迁的进程。据袍江管委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去年袍江实施拆迁新政,共完成拆迁46万平方米,货币化的比例为50%以上。而今年,随着拆迁政策的深入贯彻,村民对拆迁政策的深入理解,在产权调换、货币化安置和市场化安置三种方式中,选择货币化市场化安置的比例有了明显提升。
截止7月份,袍江新区共完成了3个村的动迁签约工作,拆迁面积25万平方米以上,涉及上千户村民,签约的面积超过了20平方米,货币化市场化比例超过了70%。换言之,选择拿钱买商品房,比拿安置房的村民多得多。以马山镇嵩湾村为例,全村200余户,约6万多平方米的征收面积,签约率达到97.2%,选择货币化市场化安置的更高达80%以上。
在走访中,管委会领导、镇干部,到村干部、拆迁村民,共同表达了对目前袍江拆迁政策的普遍认可。而一项政策要真正做到得民心、顺民意,让老百姓“买账”,却并非易事。归结到一点,就是:让老百姓受惠,真正让老百姓分享袍江开发建设带来的发展红利。这是拆迁安置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原因。
从经济账来算,目前袍江农村老房子市场价为1000-2000元/平米,按照袍江拆迁政策“拆一换一”原则,拆多少平方米,可以换相等面积的安置房,袍江的安置房市场价格约为4500元/平方米。货币化的补偿款加上政府的20%的奖励款,差不多也能在袍江区域买200平方米的商品房,而商品房的中心价在6500~6800元/平方米。
袍江房屋征收办王主任粗略地算了一下:按照目前大多数每户200平方米的拆迁面积,选择产权安置,资产价值在90万元左右,选择市场化安置,资产价值为130万元左右,资产比产权安置高出30~40万元,这还不包括商品房未来升值部分,这也从侧面解释了为什么更多村民选择了市场化安置。
对于嵩湾村来说,这次拆迁新政的“利好”更加明显。因为早在2003年,嵩湾村就有200多户进行了拆迁。嵩湾村的王先生就是第一批动迁的村民,他告诉记者,相比之前,“现在的拆迁政策越来越好了,老百姓也认可。”“政策对头,老百姓认可”,短短9个字表达了拆迁政策深得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