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理工大学多措并举推进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

03.12.2014  19:36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是地方高校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浙江理工大学在近十年的改革中积极构建并完善适应“创业应用型、创意设计型”、“学术研究型、技术研发型”四类人才的培养体系,优化教学组织,建立拔尖人才培养工作指导与协调机构,创新教学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出一大批适应产业和区域需求、高质量的拔尖人才。主要举措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为“创业应用型、创意设计型”两类拔尖人才创立了面向产业需求“一融合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艺术教育与工程教育融合,知识与能力、创意与产品、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学术研究型、技术研发型”两类拔尖人才创立了“三化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导师全程化、培养方案个性化、学生培养四年一体化,学校教育与企业和社会实践结合、国内教学与国际合作教学结合、课程学习与项目研究结合,明确了多样化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强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针对性。

2.强化教学模式的研究性。辨证处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系统化”的关系,通过“一制四化”(即导师制、小班化、项目化、个性化、国际化),使得教学模式从单纯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向关注创新的研究性教学转变。

3.强化教学团队的交叉性。打破学院、学科、专业、校企和国内外界限,根据教学需求跨界配备师资。第一种是跨学科专业教师组合。在一个教学主题内容下进行教学规划、课程内容的穿插。第二种企业专家和学校教师的组合。邀请国内外“一流设计师、工程师、科技型企业家”参加教学,向学生传达企业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建立课程与产业的联系。第三种是开展多课程一体化教学。将以往独立的策划、设计、制作、后期四个阶段课程,整合在一个单元中,由多位教师联合实施教学,学生分组做项目。实施时同步安排2门课程,两个班级在两个学期交叉进行。

4.强化课程组合的综合性。创业应用型和创意设计型拔尖人才的课程体系突出行业需求与目标要求为驱动,建立快速反应式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学术研究型和技术研发型拔尖人才课程体系设置突出基础厚实,学科知识复合及个性化培养,加强数学、英语、计算机和信息课程比例,注重大类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交叉融合,开设科研训练课程等。同时,开设个性学分,在做好本科通识教育,不影响必要的专业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发展的学习空间。

5.强化实践教学的层次性。学校通过“四进工程”(即进实验室、进研究室设计工作室、进校内创意产业园、进校外实践基地),其中实验室为学生认知和进行基础训练的载体、研究室和设计工作室为学生动手进行研究和设计的载体,创意园区和实践基地为学生“真刀真枪”实战磨练的载体。

6.强化教学过程的国际性。学校积极利用国际化的教学和科研平台、渠道和资源,提高拔尖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学校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学术团体、科研机构、知名专家学者的交流合作,在学生交流项目、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项目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