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明史提前1000多年 国际考古大咖齐聚良渚
良渚,字面意思为“美丽的水中小洲”——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随着良渚考古不断取得突破,良渚遗址已经成为实证中华5000多年文明史的圣地。
12月12日,包括英国牛津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杰西卡·罗森,英国杜伦大学教授Chris Scarre,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教授Peter Bellwood,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博士Timothy R. Pauketat等在内的20多位国际考古大咖齐聚良渚,实地考察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老虎岭水坝、莫角山遗址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良渚工作站。
现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刘斌、研究员王宁远等向国际考古专家们介绍良渚遗址考古情况,并一一解答专家们的问题。
“现在还有人用草裹泥的方式进行建筑么?”
“这些器皿是做什么用的?”
“有没有出土任何狩猎器具?”
……
在考察老虎岭水坝、莫角山遗址以及省考古所良渚工作站时,众多国际考古专家对出土的古遗存、水坝的建造等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一边仔细端详千年前的古遗存,一边与工作人员进行热烈的交流讨论。
“太棒了!”在参观老虎岭水坝时,来自墨西哥国立人类学调查研究所的专家Linda Rosa Manzanilla激动地告诉记者,这是她第一次来良渚,水坝遗址剖面的细节展示令她感到震惊,想不到千年前的良渚人竟然能够完成如此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现场,她一边认真地聆听工作人员的介绍,一边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记录下令人惊叹的点滴细节。
第四次来良渚的杰西卡·罗森教授是世界著名考古学家、汉学家,会讲一口流利的汉语。她表示,每次来良渚都有新的体会,并赞叹中国考古学家研究之深入。
实地考察的最后一站,国际考古专家来到良渚博物院,近距离观摩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玉钺、玉梳背、刻纹玉璧和玉三叉形器。当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将玉器置于桌上时,国际考古专家们纷纷戴上手套,用放大镜、手电筒等仔细观察这饱含千年历史积淀的文物。令他们印象深刻的,便是这些玉器上的“神徽”,即神人兽面纹。这纹饰题材被视作良渚玉器的灵魂所在,诉说着良渚人创造的璀璨文化。
在没有金属工具和机械的年代,古玉器上却出现了细如发丝的纹饰,国际考古专家们为此深深折服。而纹饰是如何雕刻的,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雕刻完成,这些也都是他们好奇的内容。
这并不是国际考古专家第一次到访良渚。近年来,良渚文化频频亮相,为国际考古界所关注。
12月9日晚,英国科学院院士兼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剑桥大学教授、英国上议院议员科林·伦福儒勋爵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上海上把良渚遗址放在世界文明的高度做演讲。他说:“良渚遗址考古的最大贡献是把中国的文明史提前1000多年。良渚文明处于埃及文明和美索不达米亚文明相同的时间。神徽也许不是宗教符号,有可能是国家符号,相当于国旗、国徽。”
良渚文化是我国长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因1936年原在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今浙江博物馆前身)工作的施昕更首先发现良渚一带存在着远古文化遗址,后经证实,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犁耕的稻作农业、发达的手工业、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复杂的社会结构、完备的礼仪制度、以玉器为代表的卓越的艺术成就……良渚文化注定是中华文明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12月13日,众多国内外著名考古专家还将在第三届世界考古论坛•良渚古城水管理系统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共同探讨良渚古城外围水利工程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价值。届时,还将举行良渚古城考古发现十周年新闻发布会,梳理良渚古城遗址考古研究成果、良渚古城外围水利系统考古研究成果、介绍遗址保护情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