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岁郑教授的养生经,不妨来听听

24.05.2015  17:09

    昨晚,全省、全国的大肠癌专家都赶到杭州来了

    这是浙大开的学术论坛,也是对肿瘤专家郑树从医从教60周年的祝福

    新中国成立前夕,弘道女中毕业前,郑树(前排左二)与同班同学合影。

    昨天晚上,浙江省内、全国各地大肠癌诊治方面的专家,大概都到杭州来了。

    他们来杭州有两个目的:一是参加在这里举办的“浙江大学大肠癌学术论坛”;二是来为自己的老师,肿瘤专家郑树教授从医从教60周年送上祝福。

    这60年里,郑教授带了113位博士,60位硕士。浙江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张苏展、浙江省肿瘤医院院长毛伟敏,省内、全国乃至国外的很多肿瘤专家,都是她的学生。

    “我虽然未能有幸在校长门下学习,但事实上,这些年来,校长是我们从医生涯中影响最深远的人之一。”浙医二院院长王建安说。

    今年84岁的郑树,称自己是“80后”,依然坚持每周2次门诊,1次查房,外出讲学、参加学术会议、做科研,目前还带着7个博士生,4个硕士生。她说:“培养人才最重要,我年纪大了,这些人才还可以培养更多的人才。

    发现大肠癌,有望不用做肠镜

    昨天的这场学术会议,是关于大肠癌,郑树是大肠癌方面的专家,在网上找她的资料,最多的段子就是“郑树教授建议:少吃红烧鱼,多吃容易诱发大肠癌。

    “不是说红烧鱼不好,而是这种烹饪的方式不好。”郑树教授说,高温处理的动物蛋白和脂肪,会产生一种名为杂环胺类的前致癌物质。

    上世纪70年代末,嘉善海宁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很高,郑树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在海宁排查了整整24万多人,用15厘米长的直肠镜找出4000多个大肠癌高危人群,并做了息肉切除术。

    之后每隔两三年,再对这4000人复查一次,一查就是20多年,后来这些人中有500多人复发,个别人复发达5次。这20多年的努力,使海宁的直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下降31%,大肠癌总发病率则下降了17%多。

    这两年,除了门诊、带学生之外,郑教授也一直在从事大肠癌早期筛查的研究,她和她的团队总结出了大肠癌风险评估的标准。他们制定了一份筛查问卷,你有慢性便秘吗?你有慢性胆囊炎吗?你家里有近亲患过大肠癌吗?这三个问题,如果有两项回答“”,或许就有必要做一份更加详细的筛查问卷评估和检查。

    “但是,很多人不肯做肠镜,所以我们正在研究如何通过大便里的分子标志,来早期发现大肠癌。”她告诉记者,这项研究很有希望,将大大提高高危人群检出正确率,减少不必要的肠镜检查。

    做学问,打底子一定要宽

    郑树是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那一年她考进了浙大医学院,这一届学生有70人。

    她还记得自己在肿瘤科的第一位病人,一位直肠癌晚期患者。肿瘤已经侵袭到周围器官,肛门也硬化了,根本无法手术。

    她想到给病人做插管化疗。“当时插管化疗还是个新鲜的东西,知道的人不多。但是我们那一辈人,什么事都敢去想、去做。” 没有硅胶管,就自己做管子。因为对解剖熟悉,她想到了合适的解决办法,来判断管子是否插到位。插管化疗成功,连续打一两个月,病人的肿瘤明显缩小了,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我早年从事外科总论和局部解剖学教授达6年之久,每一根血管的走形都一清二楚。基础功扎实了,做什么都会有信心。”所以,现在她经常对学生说,金字塔要高的话,底子一定要宽。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记者 丁颍鹃 通讯员 方序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