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建三千多家农村文化礼堂 “精神家园”在农村生根

16.07.2015  17:39

文化礼堂

 

  雷甸村村民舞龙(央广网记者李佳摄)

     在浙江大地上,农村文化礼堂遍地开花,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农民前往寻找精神寄托。目前,浙江全省已建成3447家农村文化礼堂,成为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场所。

  2013年初,建设1000个农村文化礼堂被列入浙江省政府2013年十件为民办实事中。经过两年实践,浙江各地农村文化礼堂从无到有,越来越显示出其生命力,设施建设越来越好,农村文化礼堂的功能也日益完善,在原有单纯的文化娱乐基础上,推动教育教化、乡风乡愁、礼仪礼节等进农村文化礼堂,丰富充实了农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立足乡土,留住乡愁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很重要的是始终坚持“精神家园”的定位,从内涵上讲,“礼”是借助物质化的载体形成一套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堂”是公共的会面议事场所,“礼”和“堂”结合在一起,承载的是乡土社会的公共记忆。

  德清东衡村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中国农民藏书第一楼”为中心,将传统的书画文化、蚕桑文化等与新时期的钢琴文化、木皮文化等进行集中展示,建成了农村文化礼堂综合体。4月21日记者走进洛舍镇东衡村时,村里的文化礼堂正在举行当地特有的“三礼一歌”(新人进门礼、新东衡人进村礼、学童进学礼和唱村歌)传习活动。新人进门礼中,是三对新人将自己的父母请到礼堂,向家长敬茶行礼,家长将家训传给新人,还有村中长辈送上对新人的寄语。新娘姚丽佳觉得,这种仪式很有意义,可以将传统礼仪传承下去。

  当天,东衡村文化礼堂广场上,还在举行一场“美丽非遗进礼堂”活动,为村民们送去多种多样的非遗节目和产品,深受群众喜爱,有些村民还特意赶来要和非遗传承人合影。浙江非遗项目提线木偶戏传承人徐细娇觉得,非遗进农村文化礼堂这种形式,对于非遗项目的传承也大有益处,她希望有更多人了解木偶戏,最好有人愿意学。

   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

  两年时间,浙江全省各界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认同度越来越高,参与热情也越来越高,各地从“要我建”变成“我要建”,村民们纷纷将自家的匾额、楹联、画像、家训和族谱等资料贡献出来,参与到文化礼堂建设中来。

  德清雷甸村是水乡,在村里的文化礼堂内,可以看到老底子的鳜鱼笼、丝网、鳝鱼钩、小帆船等用具,这些都是村民主动捐赠的,成为了村民记忆中的一道美丽风景。村民们还自发设立了一些草根奖项,如高翔助苗奖、依依独生子女关爱金、华美道德基金等。村民章建民设立了雷甸村治水模范奖,每年拿出2000块钱,用来奖励治水先进份子。章建民说自己从小在水乡长大,对水有一种亲近感,设立治水模范奖就是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治水中来。

  昨天,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工作现场会在湖州德清召开。今后一个阶段,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将大力培育礼堂文化,更加注重乡村基层内生文化建设,更加注重农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和内在需求,走出“精神家园”建设的新路子;着力打造红色阵地,弘扬核心价值观,

  突出“最美”元素、文明元素、现代元素;传承优秀传统文化,重村落文化、乡贤文化、礼仪养成;着力突出群众主体,让群众受益,让群众创造,让群众管理;着力强化品牌规范,进一步规范硬件设施、工作机制和运行管理。

 

(本文来源: 央广网     责任编辑:王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