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置“僵尸企业”,温州没有黑名单

29.06.2016  12:21

      “处置‘僵尸企业’,北看山东,南看浙江。”自去年底,中央提出积极稳妥处置“僵尸企业”,我省积极作为,走出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僵尸企业”处置之路。与国有企业为主的北方不同,浙江素来以民营经济为主,为数不多的国有企业也多集中在市场竞争充分的领域。在此省情下,浙江处置“僵尸企业”必须走出一条法治化、市场化道路。6月底,围绕“僵尸企业”处置,记者前往温州、衢州等地实地调查,通过对一个区域、一家企业的观察、剖析,试图勾勒出浙江处置“僵尸企业”的特色路径。

  温州,一向是金融的敏感地带。每一笔资金流转速度的背后,都是企业市场活力的显现。

  金融风波袭击后,担保、资不抵债、不良贷款、破产……这类关键词近年来时不时出现在温州企业圈、金融圈,成为国内关注的焦点。中断的资金链一度困住了一些企业,停产、歇业,难以为继,市场上有了“僵尸企业”之称。但是当“僵尸企业”成为全国的热词,探讨如何处置应对时,温州却正有条不紊地把控风险,走上新轨道。

  从去年7月末到今年5月末,温州企业应急转贷资金累计发放687笔,涉及金额68亿元。和前两年每年3000笔左右相比,应急转贷资金变得不那么“紧俏”了,而这背后是当地出险企业的减少和融资方式的转变。

  目前,温州在刮骨疗毒中积极处置“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重整、破产清算等方式,温州对企业风险的积极有效处置,正为新一轮发展扫清了障碍。市场出清,让经济体逐步恢复生机和活力。

 

  刮骨疗毒

  6月24日临近中午下班时分,在温州市风险企业帮扶和银行不良贷款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温州市处置办”)的办公点,一家农产品企业负责人正在咨询工作人员。

  “来求助的企业比起以前已经少了很多。落后产能的企业处置得比较多。”温州市处置办综合协调组组长李飞琍表示,问题企业主要集中在眼镜、制革、鞋服、航运等行业。他分析认为,“小马拉大车”、短贷长用等问题在温州企业中较为突出,“庄吉”投资造船业、“初旭”投资省外产业园等都属于这类情况。

  从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统计数据来看,温州全市的破产案件几乎占到了全省的近一半。2013年至2015年,温州全市法院共受理破产案件554件,审结425件,分别占全省的43.79%和53.59%;盘活土地1888亩、厂房111.47万平方米,安置企业职工1万多人,清理企业债权债务166.79亿元,化解不良资产80.21亿元。今年前5个月,又受理了193件,审结96件。而在2013年之前的5年内,温州只办理了20多件破产案件,平均下来每个法院每年只办理了大约0.5件。

  “现在温州企业的破产观念已经发生了不小的转变。”温州瓯海法院院长周虹表示,企业就同人一样,也会有生老病死的状态,通过企业破产重整、和解、清算,或者盘活资源,或者实现重生。在她看来,破产也是有破有立,“破是为了立”,实现资源的更合理配置和利用。

  多家破产重整的企业也坦言他们对破产的认识已不同于以前。在温州这个熟人社会圈里,“跳楼跑路不如破产保护”的观念,已成为温州企业的基本认识。

  “跑路老板”胡福林已经回到温州,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破产重整。胡福林为法人代表的浙江信泰集团及旗下公司曾是温州眼镜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80%出口国际市场。2011年9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企业资金链断裂引发债务危机,胡福林跑到国外避债。2012年10月,信泰集团及旗下企业共5家公司向瓯海法院申请破产重整,最后通过了合并重整的方案,目前企业重整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企业好不好,银行是最敏感的,刮骨疗毒式地处置“僵尸企业”,正使温州经济恢复生机。浙商银行温州分行行长王成良判断,目前温州经济结构得到了优化,企稳回升迹象明显,就银行而言尽管仍然压力巨大,但银行的经营情况已经有所好转,部分银行在温州的分支机构开始扭亏为盈。“这也说明企业发展的情况有所好转。”

  尽管不良贷款率仍处于高位,但温州的银行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两年下降。温州银监部门的数据也显示,今年1至5月份温州银行业又成功实现“双降”,不良贷款余额、不良率分别比年初下降4.92亿元和0.13个百分点。温州的变化甚至引起了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关注,认为温州的情况正在慢慢变好。

 

  起死回生

  在温州瑞安桐浦镇,“三联锻造”是当地的一家知名企业,然而一场风波却一度将企业拖到了死亡的边缘。在重整之前,老板也曾束手无策,甚至连续数日泡KTV释放压力。

  公司总经理但唐剑说,2014年7月开始启动破产重整之后总体比较顺利,之后改为破产和解。“2015年销售额增长15%左右,今年预计可以达到20%~25%,今年还计划投入1000万元进行技改。”

  在瑞安法院,类似的案件还有不少,通过破产重整实现了企业的“起死回生”,特别是一些陷入担保链危机的企业,本身企业较好,只是受担保拖累,迅速斩断担保链进行破产重整,往往都能实现较好发展。

  在温州全市,不少破产重整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从温州全市已有的破产案件来看,虽然仅有约6%的破产案件实现了重整或和解,但这些案件涉及的债权金额却超过了全部破产案件的40%。”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民六庭庭长方飞潮告诉记者,重整成功后的企业不断自我修复信用,逐渐驶入正常企业发展的轨道。

  作为特殊时期的“产物”,温州在2014年就设立了企业破产处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就重整企业的税收、信用修复和招投标资质等事项在部门间达成一致,降低重整成本。

  “海鹤药业”如今是一派繁忙景象,很难相信这家百年老字号制药企业曾一度濒临倒闭。2012年,因大股东涉足民间借贷,并将巨额资金挪作投资炒作,“海鹤药业”身负12亿元重债。2012年6月,“海鹤药业”破产重整启动,仅用了10个月的时间,就完成“海鹤药业”“兴瓯药业”两家企业合并重整,并以资金流向和用途作为确认股东个人债务与债务人企业是否有关联的界定标准,创新企业和股东债权、债务合并清理的模式。重整期间,经过公开竞价,引入北京美福润医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该公司以3550万元竞得“海鹤药业”100%的股权,承接了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51个药准字批文以及“海鹤”品牌等无形资产。

  另一个成功实现重整的企业“中城建设”也具有典型性,2014年申请破产重整时,这家企业有3万多工人,在全国各地有70多个在建工程,光申报的债权人就有300多,复杂程度可想而知。在这一重整案件中,引入了竞争方式选任破产管理人,并成功引入战略投资人。据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案件最终实现了不良资产的剥离,企业也重新获得新生。

  从破产过程,也看到了温州民企经营中不规范的一面。温州民营经济发达,但是企业治理结构却并不清晰,股东财产和公司财产之间界线模糊的案例并不少见,通过破产重整,倒逼相关企业规范管理。按照国家的法律制度,公司财产跟股东财产是分开的,法律制度是清晰的。但是像“海鹤药业”,有的是老板个人借款,钱却流到公司里。还有的是公司担保贷款,但钱又没有用到公司。

  “海鹤药业”破产重整案的主审法官回忆说,刚开始审理时千头万绪,甄别不同财产归属这一项就花费了好久。“事后我们也反思总结,觉得一个制度不规范的企业最后都能一一说清楚,顺利完成破产重整,恰恰为之后的工作积累了经验,而且是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参与多起破产重整案件审理的瑞安法院院长鞠海亭表示,破产对企业来说也是一种保护,是企业的一种正常退出机制。针对温州2011年以来发生的企业困境,鞠海亭表示,温州当地已经做了很多探索,包括简化审理流程、压缩审理周期等,让破产企业尽快实现重整、和解或清算。

  不过,破产重整也还面临着不少问题,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潘光林表示,重整完成后的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比如税收、信用记录等至今还没有完全衔接好。

  据了解,温州本地做了一些探索,政府部门通过协调基本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但是重整后的企业一旦到外地往往就会遇到麻烦。比如一家企业重整后,到外地发展时依然被列在招投标黑名单当中,导致发展受限。“重整后企业的各种代码基本都不会变,旧有企业的信贷不良记录、税务记录都将被新的企业承接。”这个担忧温州当地银行、法院、政府都看到了,并做了努力,但如何在温州以外地区解决至今还没有答案。

 

  市场出清

  如果说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给企业带来的是“起死回生”的转变的话,那么,破产清算则是温州选择“市场出清”的果断选择。如果单从破产案件的数量上来看,进入破产清算程序的案件要比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的案件来得多。

  “僵尸企业”名存实亡,债权人权益悬而不决、企业剩余资产闲置、尚存优质资产的企业因为无法清偿债务而陷入停产停工等一系列问题,一度影响了温州经济秩序的稳定。大量“僵尸企业”的存在严重阻碍经济发展,温州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地步,在此背景下温州在企业重整的同时也大力出清“无产可破”的“僵尸企业”,把社会资源配置到更好的地方去。

  无论在哪种市场环境下,办企业都有可能犯错,可贵的是知错就改,破产机制就是一种纠错机制,最终目的是把“僵尸企业”占用的资源重新盘活,温州所做的就是下好盘活资源这盘活棋。“以时间换空间”、以优质增量带动存量风险化解。从2011年以来,温州已经经历了一次刮骨疗毒式的破产风暴,以这样一种法治化的方式为主,温州处置了一大批“僵尸企业”,割掉了经济运行中的“毒瘤”。

  市场出清靠的是市场化的手段。温州的民营企业早已习惯了“找市场”而不是“找市长”。温州在市场出清的过程中,没有定名单、下指标,政府做的只是“帮扶”工作。

  温州也没有出现“一刀切”。在温州官员看来,“一刀切”的办法看似有标准,执行起来容易,但在现实中却根本行不通。每个企业情况不同,每笔贷款的期限、抵押物等也都不同,如果统一标准,就不是按照市场化原则,各方利益也无法平衡。

  温州政府的配套政策还包括财政拨付部分破产费用。一些根本“无产可破”的企业,通常无能力支付包括破产管理人报酬在内的一系列必要费用。温州财政部门设立了破产专项资金,当企业无力支付时,就动用这一基金来支付必要费用。

  我省已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优胜劣汰机制,对“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继续关停落后产能、整治“低小散”。温州企业风险及不良贷款的问题,爆发得比全省、全国都要早,温州市场出清的经验可以作为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