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江南迎“春雨” 百姓开颜赞“河西”
恨只恨时间太短,尽管马不停蹄仍没有走遍宁夏每片土地,没能让更多百姓一睹天津文化的魅力;可喜的是,借助“春雨工程”,拉开了津宁两地文化交流的序幕,今年,天津的快板打到了塞上江南,没准儿明年,宁夏人唱着花儿就进了津门。
作为文化部、中央文明办从2011年起实施的一项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春雨工程”以满足边疆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主要任务,以文化志愿者为骨干,每年为边疆民族地区带来丰盛的文化大餐,在丰富当地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带去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宝贵经验。今年,作为“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宁夏行“大舞台”巡演的承办方,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将宁夏各族群众的实际需求与天津文化资源巧妙对接,精心准备了一场“津味儿”十足的文艺演出。从7月18日至20日,志愿者们不辞辛劳奔赴银川市、吴忠市、石嘴山市开展文艺演出3场,在欢歌笑语中拉近了津宁两地的感情。
精准对接,各方力量广泛参与
“现在正是天津文化演出的旺季,考虑到这是一个向外地观众推介天津的机会,还是公益演出,非常有意义,毫不犹豫就报名了。”提及参加此次文化志愿者宁夏行活动的初衷,天津市曲艺团青年演员刘渤扬的回答道出了同行不少志愿者的心声。
作为天津中心城区,河西区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除了活跃在基层的众多群众文化团队,10家市级文艺院团均汇集区内,成为河西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的专业力量。“目前在册的志愿者就有两万多名,活跃度都很高,对区内举办的文化活动,几乎能做到随叫随到。”河西区文化局社文科科长李霞自豪地说。响应“春雨工程”“政府主导、志愿参与”的原则,河西区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力量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此次演出中,既有像西岸舞蹈队一样优秀的群众团队,也有来自天津市曲艺团、天津市河北梆子剧院等专业艺术院团的骨干,甚至还有外地艺术人才加入。“我们跟河西区的合作早在两年前就开始了,河西很珍视区内的艺术人才,能充分发挥志愿者所长,我们也乐意贡献一份力量。”从太原赶来助阵的舞蹈老师李克表示。
有了一支乐于奉献的志愿者团队,接下来,河西区文化局便围绕宁夏开具的文化需求做开了文章。“边疆地区民众看惯了当地的少数民族舞蹈,特别希望换一换口味,见识一下其他地区不同的文化艺术形式。早就听闻天津是曲艺之乡,自然不容错过。”宁夏文化馆馆长马慧玲表示。
宁夏百姓最需要的也是河西最擅长的。经过精心挑选、反复排练,国家级非遗天津时调《军民鱼水情》、相声《训徒》、快板《绕口令》、京东大鼓《送女儿上大学》、七板联唱等体现天津曲艺之乡特色的节目得以借着这场“春雨”撒播宁夏大地。“我们选择的人员和节目都是在天津享有很高知名度、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保证宁夏观众欣赏到的都是一流水准的表演。”天津市河西区文化局党委书记刘义民说。
志愿奉献,只为百姓笑开颜
这是一支精干的志愿者队伍,虽只有30多人,却通过舞蹈、歌曲、曲艺等形式为老百姓带来了精彩演出;这是一支能吃苦的志愿者队伍,上至74岁的老艺术家,下至20多岁的青年演员,大家没有怨言,每日奔波上百公里走进宁夏基层区县,演出结束回到住处休息已是晚上11点;这是一支团结的队伍,成员间生活上彼此照顾,演出中彼此照应……
“志愿者就要乐于奉献,甘于奉献,有了这个头衔就要承担这份责任。”74岁的曲艺名家魏忠喜说。作为志愿者队伍中年龄最大的一员,考虑到身体面临的风险,魏忠喜的家人起初并不愿意老人奔波千里到宁夏演出,“为了证明我能行,专门到医院做了全身检查,各项指标都合格,他们才没拦我。”一路上,跟所有人一样,魏忠喜准时上车、到点彩排,每到一地还主动跟台下观众聊天,以实际行动践行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号召。
为了让“春雨”惠及更多人群,3场文艺演出的舞台均设在公园广场,有的地区环境简陋,演员不得不克服各种困难。7月20日,志愿者走进石嘴山市惠农区文景广场准备当晚的演出。没有化妆间,大家就露天化妆。“这块青的是表演跪地的动作时蹭的,这块结痂的是有一场舞台上有钉子,磕的。”化妆间隙,西岸舞蹈队的老大哥苏德勇在腿上抹上了止痛膏,“毕竟60多岁了,胳膊腿难免有点毛病。不过,即便辛苦也开心,作为河西的一支老年群众文化团队,我们把舞蹈跳到了宁夏,很自豪。”苏德勇兴奋地说。
秉承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多年来,河西区积极参与文化部“春雨工程”,演出脚步遍及广西、内蒙古等地,广大文化志愿者热心奉献,精心准备,只为了把欢歌笑语送给基层百姓。
“文化春雨”,既及时又解渴
7月18日晚7点,太阳西沉,银川市光明广场遛弯纳凉的人群渐渐多起来。看到广场中间的舞台上有人在调试灯光,人群便自发地向观众席聚拢,等好戏开场。
“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耶,在牧马汉子的酒壶里耶;黄河的源头在哪里耶,在擀毡姑娘的歌喉里耶……”伴随着浑厚的歌声,西岸舞蹈队带来的舞蹈《寻源》舞出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黄河的深深依恋,也拉开了整场演出的序幕。都说“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灌溉着两岸的农田,造福着当地人民,歌曲一下拉近了台上台下的距离。
“你们这节目好看,没见过。”88岁的抗日老英雄张正不禁竖起了大拇指,虽然身体不便,老人仍坐着轮椅坚持要看完整场演出。看到跟自己同处耄耋之年的魏忠喜用“蛤蟆板”“御子板”“小搓板”“三个碗”“牛骨”“撒拉机”等乐器连说带打的一段段祝福语,老人更是喜上眉梢,哈哈大笑。
7月19日,在吴忠市开元广场,回族老汉马学力也津津有味地看完了整台节目。对从未走出银川的他来说,整台晚会新鲜而喜庆,是一次难得的文化消遣。“下次你们再来,我一定还来看。”老人说。
对这场“文化春雨”,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副巡视员陈有满表示:“‘春雨工程’作为文化部、中央文明办调动内地省市优质文化资源、无私援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重大文化活动,是文化志愿者服务基层、惠及民生的重要方式,也是增进省区(市)间文化交流,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平台。宁夏文化厅将以此为契机,大力弘扬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巩固成果、扩大范围、创新方式,进一步完善文化志愿者服务体系,把多彩的文化服务送到群众中去,让广大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常来常往,促进两地文化事业共同进步
“石嘴山与天津很早之前就有渊源。通过与天津合作,我们惠农陆路口岸发展很快,天津港的很多产品都是经我们检验检疫出口的。”7月20日,在参观石嘴山市惠农区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的展览时,惠农区文化馆馆长李学兵的一番介绍再次拉近了大家的距离。了解到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的惠农区文体活动中心能够为全区20万人口开展文化服务,在场的人无不称赞。
“这是交流之旅,也是学习之旅。宁夏作为我国西部的一颗明珠,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塞上江南 ’的美称名不虚传,公共文化建设更是亮点纷呈。”河西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杨评价说。交流期间,志愿者通过参观博物馆,了解了宁夏悠久灿烂的文明,也彼此交换了文化建设的宝贵经验。“不久前,河西区刚刚通过了文化部关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的验收。此次宁夏之旅,为河西文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也为两地未来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借助京津冀地区文艺事业协同发展的平台,宁夏文化能走得更远。”刘义民信心坚定地表示,他希望两地能够取长补短,加强文化交流合作和相互了解,共同开创文化志愿服务的新局面,推动两地公共文化建设再上新台阶。
“阿哥是眼睛者妹是泪呀,不要眨呀,你叫它亮亮地闪着……亲亲热热地说下的话,不要忘呀,实实牢牢地记下……” 7月22日一早,脑海中回荡着宁夏的花儿,来自河西区的30余名文化志愿者恋恋不舍地踏上了返家的旅程。回想一路辗转在宁夏巡演的点滴,一股幸福感不禁涌上心头。春雨洒过,润物有声,2016年的这场文化甘霖滋润了宁夏百姓的心田,未来关于“津宁两地一家亲,以文化人常来往”的许诺也一定会被“实实牢牢地记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践行。“作为一项惠民工程,此次‘春雨工程’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大舞台、大讲堂、大展台等形式,丰富和活跃了宁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也构建起天津和宁夏两地文化交流合作的桥梁。”刘义民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