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峰塔倒塌90年来最大规模文物展 亮相浙博
924年9月25日下午1时40分,雷峰塔轰然倒地。
著名作家、红学家俞平伯正在塔对面的楼里,和僧人下棋,突然听到四妹尖叫“塔倒了”。等他赶到楼外,对面已成废墟,他懊恼不已,立马乘船到西湖,直奔现场,凑个热闹也好。
那天,很多人像俞平伯那样,捡到了经砖,有心人还珍藏了砖里的经卷。直到2001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地宫进行了考古发掘,更多的文物,相继出土。
可是,作为杭州人,我们大多没见过它们的真容。1000多年前,吴越国末代国王钱俶,究竟在里面放了什么?
11月27日,《瑞象重明——雷峰塔文物陈列》展览,将在浙江省博物馆孤山馆区开展,这是雷峰塔倒塌90年来,首次大规模文物展,其中8件国家一级文物将第一次集体亮相。而策展人,正是当年考古发掘领队黎毓馨,昨天,他正在馆里布展。
钱俶当年放了什么秘密进去,这14年来,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于是乎,一场隔了千年的对话,开始了。听听两个知心人,都说了什么。
塔里面放了什么
百姓官员的家藏
钱俶(以下简称钱):很多人要问我,做了31年国王,造了保俶塔、六和塔,为什么还要造这座塔?那时,南唐战事正酣,我的国风雨飘摇,护佑这座城市,是最大心愿。
所以,你们能看到一件鎏金铜佛像,就放在铁函和地宫中间。要知道,唐五代的佛像都很小,它却非常高大,有68公分(厘米)高,最重要的是,下面还有一条龙托着,作为佛的护法,全世界只有这么一尊。
黎毓馨(以下简称黎):我发现,龙的爪子明显断掉过,底座残破,还有焊接的成分,说明它被后世供奉的时间蛮长的。话说,真要感谢这尊佛像,不然我们也发现不了地宫进水的铁证。
打开地宫时,我看到一块木头的供具,居然飘到了佛像的头顶上。如果没有其他的力量,木头不可能漂到上面,只有通过水的浮力。你们当年造地宫,肯定进水了,这个秘密,在历代文献中,只字未提。
钱:这都被你们发现了!当时,百姓们知道我要建塔,都把随身携带的珍贵物件,还有家里的造像、玉,拿来供奉它。你们看到一条金腰带了吗?
黎:确实有,一条金的,一条银的。
钱:这条银鎏金腰带,是跟我比较亲近的一位四品官员的。配腰带,在唐宋时期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玉带,只能皇帝用,他用银鎏金,档次蛮高。
黎:腰带上面还刻着鹦鹉。这可能是个武将,鹦鹉,表明这个人英俊威武。
阿育王塔里有什么
封护的是佛螺髻发
钱:话说回来,我虔诚向佛,但又不敢把佛螺髻发(佛祖舍利的一种)私藏宫中,所以,特意在西湖之滨建塔奉安。
你们现在还可以看到两座阿育王塔。一座,是我在公元972年放进地宫的。小的金冠里,就是佛螺髻发,封护得很小心,其实,我不希望你们把它打开,这是一种信仰。
黎:是的,很多人极力主张打开,毕竟比较神秘,但我们从发掘到现在,一直没有打开。一来,会破坏文物,二来,有些东西,需要留下想象的空间。
钱:还有一件银的阿育王塔,就是公元977年我在天宫里放进的那件,你们打开了么?
黎:这也是无可奈何。考古发掘第一天,我就发现了它。但因当年你把它放在塔最上面的天宫里,塔倒时,完全被压扁了,像手掌这么扁,我心疼啊。所以,当时,我只好把它分开,有个迷你金瓶,就挂在塔上,我把它取出来,里面装着舍利。我们一直很小心地保护,直到2009年才修复了这座银塔,这次也把舍利给大家看看。
钱:虽然这件是银的,比不上地宫那件鎏金的,但我一想起它,就有点伤感。因为只过了一年,我的国家就灭亡了,我没有能力保护它。
为什么石刻是空白
纳土归宋来不及刻
黎:你命人在雷峰塔塔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我们后来发现了大小碎块1100多件,我花了10年时间,一块一块拼接后,发现你原来准备刻满完整的80卷,但结果只刻了第一层48块共32卷,后面的内容,一个字也没刻。
钱:你有证据?
黎:当然有。我发现有一块石头,下面刻了整齐的文字,有忍冬花纹的边框,但上面却是一片空白。你是个做事极仔细的人,看这些石刻就知道,事先亲自排版,设计版式,一行17个字,一个壁面刻四卷。所以,没刻完,这是很不正常的。
钱:这不能怪工匠。
黎:当然。公元978年2月6日,为了吴越国百姓的安宁,你第二次去了开封,纳土归宋,主动将两浙十三州之地,包括整个“户口本”献给大宋,使得杭州避免了战祸,百姓得以保全。你自己却被永远羁留在北方,再也无法返乡,更别说完成石刻了。所以,雷峰塔是一个没有完成的工程。
钱:塔倒后,砖里的秘密,你发现了吗?
黎:塔倒后,经我手的砖有上千块,砖上有藏经的小圆孔,就是你放经卷的,有些砖上面还有字。俞平伯先生认为,雷峰塔的砖头要么有文字没孔,要么有孔没文字,有孔又有文字的,太珍贵了。刚好,我就发现了一块,藏经孔上面有一个“天”字,只有这么一块,这说明,这一块就是您供养的佛经。
钱:你们很厉害。
黎:《大藏经》里,按照千字文编号,天地玄黄,“天”是排在第一位的。
塔倒时,大家以为是“金砖”,砖头里有金子,抢着去捡,把砖头砸烂,里面的佛经被破坏了很多。其实,这经卷比黄金都要贵,它是中国最早的雕版印刷术的见证。
不过,还是有识货之人的。8万4千卷经卷,好多人去抢,很有名的版本鉴定家叶恭绰辗转得到了其中一卷,真是捡漏啊。还有个杭州诗人陈曾寿,塔倒时,买通了现场的警察,才找到了一卷,真心不容易。(记者 马黎/文 吴煌/摄)
钱:杭州人还是识货的。所以我说,知心人不用太多,一两个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