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礼堂文化,打造精神家园

28.09.2016  16:14

   秀洲:巧用载体,让文化礼堂有质感
      千亩荡上菱花点点,临水栈道,亲水平台,美景令人流连忘返。岸上的菱文化展示馆内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南湖菱的“前世今生”。“胜丰村将结合菱文化展示馆,打造具有菱文化和江南水乡特色的文化礼堂。”秀洲区油车港镇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将胜丰村文化礼堂的文化融入这景色宜人、底蕴深厚的千亩荡畔。
  秀洲区紧紧围绕“文化礼堂、精神家园”定位,通过新建、改建、扩建等不同方式,建起集思想道德、文体娱乐、知识普及于一体的村级文化阵地综合体,并广泛组织开展文化活动,丰富了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了乡风和谐。目前,全区已有38座文化礼堂在各镇(街道)落成。今年,王店镇国庆村,洪合镇泾桥村,油车港镇胜丰村等11家特色鲜明、布局精巧的农村文化礼堂又在秀洲大地“开花”。
  文化礼堂怎么建才能避免千篇一律?秀洲区着力在完善内容、创新载体、不断增强文化礼堂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上下功夫,使农村文化礼堂更有“质感”。其中,将秀洲“金名片”农民画元素融入文化礼堂建设,是今年全区文化礼堂建设品质提升的一个重要载体。
  秀洲是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秀洲区充分挖掘地域资源,把农民画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活情趣与农村文化礼堂完美结合,传承地域文化,彰显文化礼堂的生活化、本土化和内在化特质。
  “大力推动‘建管用育’一体化,努力做好提升内涵、打造特色、丰富内容、有效服务等方面内容。”秀州区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秀洲区更加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增强与美丽乡村、乡村旅游线路的融合建设,打造“一村一品”“一堂一色”,不断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档次。

  

   嘉善:创新管理,让文化礼堂“活”起来
  又逢周末,嘉善县魏塘街道魏中村村民袁喜林又来到文化礼堂,一刷“惠民卡”,就去楼上“杀一杀”乒乓球过“球瘾”。“惠民卡”是魏中村试点探索农村文化礼堂社会化管理运作的内容之一。
  文化礼堂的硬件到位了,软件如何升级,真正发挥文化礼堂的作用?近年来,嘉善立足本地,不断探索创新管理模式,确保文化礼堂持久地为群众提供文化需求。
  2014年,魏塘街道将魏中村文化礼堂交由民办非企业组织众悦文化服务中心来运作,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享受各种“物美价廉”的文娱服务。按照合约,政府承担中心工作人员、大型项目等的支出,每年向“众悦”拨付30万元人员经费。“众悦”每年完成中大型公益活动项目48个、活动150场次、服务18万人次。魏中村文化礼堂社会化管理运作以来,举办活动315场次,形成了周三大舞台、周末戏曲苑、文化积分银行公益电影天天放等三大群众文化品牌。
  在天凝镇洪溪村等47家文化礼堂中,另一种“理事会负责制”悄悄推广开来。这些文化礼堂广泛吸纳群众性组织的代表、乡贤达人、文化能人和大力支持礼堂建设的热心人士等加入理事会,共同参与文化礼堂的建设谋划、工作统筹、活动开展和经费管理等日常工作,充分发挥群众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力量,努力依靠村民群众建设好自己的“精神家园”。
  为确保文化礼堂用到实处,嘉善整合全县20多个部门文化资源,深化“七个一批”进文化礼堂活动,合力推行“大菜单式配送”,制定《“七个一批”送文化进礼堂活动成员单位服务项目安排表》,详细罗列各单位为文化礼堂提供的各项服务,方便基层点单。此外,还编制《嘉善县农村文化礼堂新常态活动指导目录》,将全年活动分为四大系列。同时,完善县镇村三级联动机制,采取按级实施、定期督察和按考核等级补助日常运行经费的方法,激发各级培育礼堂文化的积极性、创造性。

  

   南湖:丰富内涵,让文化礼堂深扎根
  一声令下,23名中小学生分成6组,开展少儿家务大赛。理芹菜、剥毛豆、叠衣服、系鞋带……孩子们分工合作,赛一赛哪组小朋友做得又快又好。孩子们兴奋地边比边学,一些家长在旁指导,村文化志愿者维持现场秩序,最终评出了一、二、三等奖。这是一场在南湖区永丰村文化礼堂举行的一场群众文化活动。今年准备了56场活动,已经开展了28场。”李姜雁是永丰村文化礼堂专职管理员,经常组织各类活动。
  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已在南湖区各镇的文化礼堂“遍地开花”,在大桥镇由桥村文化礼堂的排练厅里,每天晚上,伴随着动感的音乐,一大批村姑村嫂在此跳排舞;在余新镇黎明村文化礼堂的文体广场上,几位戏曲爱好者正在切磋交流曲艺;在凤桥镇茜柳村,修葺一新的文化礼堂古朴典雅,成为很多村民的“心头宝”……
  农村文化礼堂活动“贴近实际、贴近农民、贴近生活”,受到村民的欢迎。一手抓文化礼堂综合体建设,一手抓文化礼堂内涵建设,让南湖区的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活”了起来。经过几年发展,农村文化礼堂正成为群众积极参与的活动载体、传统文化的弘扬载体、乡风文明的提升载体。
  南湖区注重文化礼堂建设与特色文化挖掘、旅游资源展示、文化精品创作有机结合,成功打造了“一堂一品”。三星村的土窑、高丰村(湘南社区)的农耕文化馆、曹王村的泥猫陈列室、倪家浜村的竹编室等一批特色展馆相继建成,通过对村庄历史的梳理和传承,使传统文化与村落文化相结合,增强了对本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结合传统民俗节日,因地制宜开展活动,仅今年1至7月,全区各文化礼堂就开展了230场文艺活动,195场宣讲活动。目前,全区已建成文化礼堂40个。预计到今年底,全区农村文化礼堂实现全覆盖。

  

   海宁:传承民俗,让文化礼堂留乡韵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日前,海宁市文化馆广场上,来自许村镇永福村的萌娃们,身穿汉服,头戴方巾,正展示着传统“开蒙礼”。在“先生”的指引下,学童们先后进行“正衣冠”、行拜师礼、朱砂启智、指聪点明、诵读《弟子规》等开蒙礼的仪式。
  这场名为“弘扬民俗文化、传承中华文明”民俗礼仪展活动的节目单还包括《端午思贤文化传承礼仪》《正月初七话“人日”》《重阳敬老礼》《成人礼》《升学礼之孔子游春》等……精彩且富内涵的表演引得台下数百名观众不断鼓掌叫好。
  近年来,海宁重点推动“我们传民俗”系列活动,梳理、推介民俗礼仪活动“样板戏”,引导更多民俗礼仪走进农村文化礼堂,走上广大舞台,让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平台。
  传统文化元素注入农村文化礼堂。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海宁全市文化礼堂都会开展富有潮乡特色的民俗礼仪文化活动,如春节元宵团圆迎新文化节、端午民俗文化节、清明非遗面对面文化节,让优良传统文化回归百姓生活。
  海宁还大力发掘弘扬本土特色的民俗活动。“美丽非遗”“民俗礼仪”进礼堂,建起石井村皮影传承工作室、夹山村“思情山歌”传唱坊、斜桥村剪纸技艺研习班等,海宁的50余项非遗代表作品得以重焕光彩。截至今年7月底,全市已建文化礼堂共开展各类民俗礼仪活动301次,参与者达6.1万人次。
  民俗礼仪展演走近百姓群众。海宁市、镇两级每年定期开展民俗礼仪展演活动,通过“美丽潮乡大舞台”,文化走亲、乡村特色文化节等载体,将民俗礼仪展演融入其中,将民俗礼仪文化从礼堂中搬上舞台,让广大百姓享受民俗之美,体味乡愁乡韵。

  

   桐乡:刻录记忆,让文化礼堂传乡风
  “巍巍中华,浩浩其行。赐我荣光,降我大任……” 近日,桐乡市屠甸镇荣星村文化礼堂举行了一场特别的成人礼仪。8个参加成人礼仪的都是村里刚刚考入大学的准大学生,他们身着唐装,面对国旗庄重宣读成人誓词,以特别的方式走入人生新的节点。
  “文化礼堂给了我们一个集体了解、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机会。”18岁的陈越儿考上了香港大学,并获得了全额奖学金。她说,马上要去远方求学了,但村里的乡土文化仍会始终滋养着自己。
  自2014年文化礼堂建起来后,活动室里经常笑语声不断,逢年过节各种活动更是精彩纷呈。村民们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去处,在礼堂里听群众故事、话群众文化。
  桐乡市以“文化礼堂、精神家园”为主题,坚持建、管、用、育一体化推进,在全市建成了一大批集学教型、礼仪型、娱乐型于一体的文化礼堂。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村级文化礼堂71家,覆盖率达40%。
  传承传统文化,记住乡情乡愁,是桐乡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落脚点。桐乡市坚持因地制宜,引入“乡村记忆”,着力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注重特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传承文明乡风。如展陈传统农耕文化和运河文明的龙翔街道杨园村文化礼堂、融合了佛教文化的凤鸣街道合星村文化礼堂、讲述抗战历史的高桥镇毛水浜文化礼堂……都成了村民寻找归属感的精神家园。
  为了用好文化礼堂,提升文化礼堂的专业素养,桐乡还积极推进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每个镇(街道)都来了“文化下派员”,年底各村又来了“村级专职文化管理员”。目前,全市共有12名文化下派员和200名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实现了“两员”全覆盖。“两员”让文化礼堂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和持久的生命力,通过一台台文艺演出,他们把“文化大餐”送到村民家门口,温暖了老百姓的心。

  

   海盐:文化礼堂展示乡间民俗
  尽管天气转凉,海盐秦山街道丰山村的村民们每晚去文化礼堂排练舞蹈的热情不减。钱国英是万家宅排舞队的负责人,她说:“每晚去村里文化礼堂跳跳舞成为一种习惯了,前不久村里办了纳凉晚会,我们排舞队表演了3个节目,大家都说我们跳得挺好。”
  丰山村的文化礼堂去年9月建成。这段时间,街道和村里都在组织文艺晚会,每晚都有村民来排练节目,丰山村文化专职管理员张沈婕就会给他们安排好时间,整理好场地。她说:“排练大概会持续到11月份结束。文化礼堂位于村里的中心位置,大家在此聚集比较方便。”
  丰山村文化礼堂占地面积2600平方米,室外配套有露天大舞台、篮球场、文化长廊,室内有大礼堂、图书室、活动室、丰山脱力药展示馆等。张沈婕介绍说,文化礼堂刚建成时,村里只有7支文艺团队,现在已经扩大到了10支。
  2015年,秦山街道开始加快文化礼堂建设,率先实现了村级文化礼堂全覆盖,新建文化礼堂不仅在硬件上下功夫,还注重内容建设,各村文化礼堂均融入历史特色。
  秦山街道新联村文化礼堂今年刚建成,其中以蚕文化为主题的民俗展示馆还在充实中。虽然还属于半开放状态,但是已经举办过多场“春泥计划”活动。
  秦山街道新联村文化专职管理员周懿说:“为什么有丝绸之路,就是因为有我们的蚕桑文化。从蚕宝宝进家门到最后卖茧子这个过程,所有的民俗文化活动在我们展示馆都有展示,一共有十几个民俗文化活动。”
  目前,秦山街道已在文化礼堂里建成了油文化、蚕文化、中药文化等民俗展示馆,各村通过挖掘、保护各自的历史文化特色,提升当地村民的认同感、自豪感。
  秦山街道一位负责人说:“街道不仅着力提升文化礼堂的品位、特色,并且充分挖掘每个村(社区)的文化底蕴,让老百姓走进文化礼堂看到民俗文化展示时有认同感、自豪感,也有助于吸引老百姓来参加活动,激发老百姓的共鸣。”

  

  平湖:文化礼堂激活乡村记忆
  学习“打莲湘”、刻瓜灯、“浪漫七夕节,情暖夕阳红”……最近,平湖市钟埭街道沈家弄村的文化礼堂一直没闲下来。
  走进沈家弄村的文化礼堂,两旁图片和文字形式的展示将村里的发展情况、民俗特色文化等作了全面展示。沈家弄村文化礼堂分为上下两层,有学习功能区、活动功能区、生活照料区等四区十室,是村民学习技术知识、开展各类文体娱乐活动、了解村史民情的场所。“有了文化礼堂后,村民业余生活丰富了,邻里关系更融洽了。”沈家弄村相关负责人说。
  今年平湖计划建设8家农村文化礼堂,累计建成63家,完成行政村覆盖率的69%。其中,新埭镇于2014年已完成9个村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现全覆盖。平湖市供电公司建立了嘉兴首个企业文化礼堂,新埭镇、林埭镇、钟埭街道还建立了镇级文化礼堂。
  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平湖坚持因地制宜,引入“乡村记忆”展示,注重特色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进一步传承文明乡风。如新埭镇的鱼圻塘村,以重阳日迎大蜡烛习俗为基础,展示传统民俗文化;林埭镇群丰村以庄桥坟良渚文化和龙文化为主线,挖掘文化底蕴。
  一些老物什也在乡村记忆馆里重焕活力。在曹桥街道百寿村,铜茶壶、煤油灯、布票、粮票等由村民主动捐献的历史“遗迹”,也为文化礼堂增添了不少历史魅力。目前,平湖全市已有11个农村文化礼堂建起了乡村记忆馆。
  文化礼堂要建、要管,更要用,基层文化这一步棋才能走得更“活”,文化礼堂也能真正落地生根。近几年来,平湖市利用农村文化礼堂新阵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根据各镇(街道)自身文化特色,开展“文艺下乡”、“达人秀”海选、“寻找最平湖的声音”等活动。同时围绕传统节日,用取材于当地特色的民俗风俗,开展小型多样、众娱众乐的欢乐平湖“节节乐”系列活动。目前,各镇(街道)已开展活动176项,参与人数8万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