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实力让城市获发展红利 规则意识成上海“文化磁极”

01.06.2017  20:58

  “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遗憾的是,无视规则的行为屡禁不止,“山寨成风”“捷径心态”“后门意识”,无不在影响着社会文明的进步。

  遵守基本的行为规则,是涵养公共意识的开端,更是迈向文明社会的起点。规则能让社会成员真切感到公平,激发活力。规则划定的方圆,并非限定发展的边界,更像是隐形的准绳,鞭策着社会文明朝着正确的方向行稳致远。从这种意义上说,规则意识是社会的“红绿灯”,更是文化的“通行证”。

  ——编 者

  在自2010年开始的“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评选中,上海已连续4年名列榜首。据了解,目前常住上海的外国专家达9.3万人,来沪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14万余人,留学人员在沪创办企业4900余家,注册资金超过7亿美元。

  上海的吸引力,除了经济区位优势,还有备受赞誉的规则意识。规则意识就像“文化磁极”,形成了上海独特的文化吸引力。

  规则意识来源于开埠后的商业文明

  两年前,上海一家媒体在全市范围内公开征集“喜欢上海的理由”,“规则意识强”“重契约精神”纷纷上榜。在许多外地人看来,在上海,只要是依法办事,就不会被故意刁难,只要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就可以,而非经营各种关系。

  在徐宏斌“喜欢上海的理由”排行榜上,“规则意识”被列为第一位。

  徐宏斌曾是一名媒体人,因为热爱书法,转行从事书法艺术推广,在衡山路上开了“秋海堂文化艺术空间”。作为外地人,徐宏斌原以为办一个文化社团要打通方方面面的关系,没想到申请注册过程很顺利。

  秋海堂经常会举办一些免费画展,参与一些公益活动,有时候要和政府部门打交道,“一切都是按制度行事。做得不好,是你自己能力不够;做得好,你就能赢得尊重。上海会主动给你机会和平台展现自己。市场有规则,就没那么多糟心事儿。

  去年,区政府在该区域启动“衡山复兴计划”,打造“衡山路—复兴路历史文化风貌保护区”,秋海堂也被纳入其中。一家200平方米的民间美术馆被纳入“徐汇美术馆美育共同体”,参与到区政府的文化复兴事业中。

  有人说,深入上海人骨髓里的规则意识是在弄堂里养成的,独特的居住文化养成了独有的城市性格。老式里弄住着72家房客,狭小的居住空间里,灶间公用、水电煤分摊,如果没有彼此默契的规则意识,几乎无法安心过生活。

  倘若追根溯源,上海人的规则意识基因应来自开埠后的商业文明,就此萌芽的市场经济,需要平等的契约关系来维系各方利益,需要各种法律、规则来调节规范。经济发展与规则意识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将这座城市推送至如今国际大都市的位置。

  规则文化体现在城市治理的方式和思维上

  上海人讲规则、守规则的文化,落实在城市治理上,就是追求制度化、秉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早在2010年,上海就在全国率先发布依法行政状况白皮书,客观反映上海市依法行政状况和法治政府建设进展情况,并首创政府“法治GDP”指标体系。

  2013年,上海又率先发布了推进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提出5年内,上海力争率先基本建成法治政府,使上海成为制度健全度、信息透明度、公众参与度、行政规范度和人民满意度最高的行政区之一。也是在这一年,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上海再三强调,自贸区建设的关键是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

  回顾上海近两年来在基层治理、科创中心、交通整治等领域的改革突围,无一不是围绕关键词“法治”展开。

  今年3月,上海连续推出3部号称“史上最严”法规,新版《上海市公共场所控制吸烟条例》、新版《上海市食品安全条例》、新版《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在启动之初,上海市人大委托第三方专业机构对相关法律条例在上海的实施情况进行立法后评估,提出针对性修法建议。中国社科院所发布的《中国地方人大立法指数报告(2015)》显示,上海立法指数排名第一。这其中,立法信息公开、立法参与方面得分最高。

  “有特色、可操作”是这些法规最大的亮点。“禁燃条例”对烟花爆竹经营实行统一采购、统一批发,并规定了烟花爆竹经营单位的布点原则,源头管控,使得禁燃“四两拨千斤”。而上海“最严交规”则在条例中明确,由他人替代记分、替代他人记分等4种情形,将记入个人信用记录,调动征信体系提升执法力度。

  对规则的认同为城市带来贴心温度

  今年5月,上海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未来愿景,要将上海建设为“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让“城市始终有温度”。

  什么是“有温度的城市”?其本质上是“核心是人”的发展理念,是让城市从物质回归人本,它是科技的、文化的、生态的,更是法治的,城市的温度首先来自民众对秩序、规则的认同,来自对公平、公正的感知。

  事实上,规则意识、法治意识所形成的巨大改革推力,已经给上海带来了贴心的温度。

  “立法律规矩,正尊法风气”的上海交通大整治,让城市道路更通畅、出行更安全。交通大整治一年间,全市道路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同比分别下降了23.8%、14.7%、38%,九成受访群众对大整治成效表示满意。

  2014年,上海将散见于《城乡规划法》《行政强制法》《消防法》等多部法律中的相关条款加以梳理整合,形成上海治理违法建筑的实施意见,从“补法律短板”起步,破局区域环境大整治,让多年来想想都头疼的城市顽症——违法用地、违法建筑、违法经营、违法排污、违法居住等“五违”问题治理取得成效,城市“脏地”变绿地,居民多了休闲去处,城市发展有了新空间。

  城市在飞速发展,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持续3年的上海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就是重新建立一套符合特大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制度,包括取消街道招商引资职能、将4000多名符合条件的居民区书记分别进入事业编制或享受事业编制待遇等等。

  规则文化不仅让上海获得城市发展红利,也正在成为值得点赞的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