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号段垃圾短信泛滥引不满 虚拟运营商无奈

09.11.2015  17:39
    近期,因170号段垃圾短信频发,导致工信部直接约谈了包括远特通信、朗玛信息、北京国美、深圳爱施德、天音通信、苏宁云商、分享通信等7家虚拟运营商,要求上述企业妥善解决好上述问题。   为此《证券日报》记者分别采访了包括朗玛信息、爱施德、苏宁云商等运营商,了解到他们为此采取的诸多措施,如把170号段纳入垃圾短信监控平台或直接在问题严重的地区屏蔽170号段的短信功能等。   在与记者的交流中,虚拟运营商表达了自己的无奈,虚拟运营商没有技术,基础运营商又未把它们纳入监控系统,“虽然通过上述措施,处理垃圾短信在短时间内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却不能长期解决,对此还需要与基础运营商做进一步协调”。   创证券TMT首席分析师马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解决170号垃圾短信问题,不仅是取决于基础运营商,同时虚拟运营商业要规范自身平台”。   170号垃圾短信泛滥   一位曾姓女士告诉《证券日报》记者 ,最近她手机上频频收到很多170开头的手机号码发来的欺诈短信,里边有银行账号以及用户名。为此,她多次向其手机号码基础运营商(中国联通)进行举报,但一直得不到实质性处理。   另一位家住丰台区的黄姓先生也有同样的苦恼,“前一段时间,我甚至一天之内,连续收到来自170号码的5条垃圾短信”。   170是虚拟运营商的号段,所谓虚拟运营商,就是不自己建设通信网络,而是租用实体运营商(电信、联通、移动)的网络开展电信业务。   腾讯安全云库发布的分析数据显示,在安全云库收集的1492034个恶意号码中,170开头的号码有129443个,占恶意号码占比达到了8.6%,即平均不到12个恶意号码中就有一个170开头的恶意号码。   有用户告诉记者,她购买一个170号段,并开通了微信号,但170号,在聊天时,会一直出现“对方注册微信账号使用手机号为虚拟运营商提供,可能存在欺诈风险。请注意核实身份,涉及金钱交易务必电话确认,谨防网络诈骗”。等提醒。   一时之间,“170号垃圾短信”登上了热搜,为此,工信部在9月22日公开约谈了包括朗玛信息、苏宁云商、深圳爱施德、天音通信等7家移动通信转售企业的负责人,强调法律法规要求,督促相关企业切实落实责任,采取务实措施,加强垃圾短信息治理。   虚拟运营商的应对之举   上述虚拟运营商采取了何种措施,处置的结果又如何呢?   在工信部会议后,公司立即与基础运营商进行沟通协作,目前已将所有苏宁云联170号码纳入垃圾短信监控平台,主要采取两项措施防治垃圾短信,一是对单位时间内超高频次的发送行为进行监控拦截,二是对含有高举报量的垃圾短信关键字进行筛选拦截。苏宁云商方面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目前的运营情况看,用户对170号码发送垃圾短信的投诉举报已经大幅下降。   上述被约谈的另一家企业朗玛信息移动转售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从9月30日起,公司就紧急处理垃圾短信投诉较严重的地区和所涉及到的号段。具体措施有两种,第一,公司通过排查用户投诉量严重的地区,直接将该地区的170号段短信功能停掉;第二,通过12321举报反查,通过对比举报的号段与用户身份证进行验证,查看是否同一个身份证有多个号码来筛选。“目前来看,效果还是很明显,整个10月份公司集中采取措施将垃圾短信的情况控制了下来”。上述负责人补充道。   爱施德表示,此次由媒体公布的涉及爱施德名下垃圾信息及疑似诈骗电话的号码,公司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核查,而一直以来反信息诈骗工作U。友(爱施德开展移动转售业务平台)也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除了APP扫描身份证并经国政通验证实名制入网,连接二代身份证识别器验证实名制入网,与相关部门建立联动机制,配合公安机关核查问题用户等方式外,公司还进行线下渠道网点认证登记。同时,针对市场上存在的实名制开户破解软件,从9月份至今也已进行了三次系统升级,来拦截破解软件。   虚拟运营商的“无奈”   尽管如此,在记者与虚拟运营商交流时,他们更多得表现了自己的无奈。   朗玛信息移动转售业务负责人告诉记者,之所以会出现170号段垃圾短信泛滥,是因为虚拟运营商收不到用户使用短信的话单记录,有不法分子就利用了这个漏洞。“虚拟运营商由于拿不到话单,并且没有完整的监控技术,只能通过关停短信这种方式来处理”,上述负责人表示,基础运营商有完善的网络监测体系,能够通过用户发送的条数和关键词监控,完成排查,但虚拟运营商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只能监测到短信发送的条数,不能监测到内容,有的甚至连条数都监测不到。   爱施德表示,对于非法用户的存在,运营商企业也是受害者,尤其是对移动转售企业。此外,该项工作是长期的,尤其需要加强多单位联动,及时沟通信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做到事前预防,而解决实名制开户破解软件的情况,难以只通过虚拟运营商一人之力在短期内完成。 ■本报记者 刘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