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 让习惯成自然
杭州半山街道龙山社区居民自发组织环保小站,将垃圾分类做到极致的新闻,经媒体报道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一群社区居民的自发行为,表面上看是一件民生小事;但深入来看,却是一个在全国和全省都走在“很前沿”的惠民大事。
早在2000年,建设部就将杭州列为全国八大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之一,从那时开始,杭州就努力为浙江省的垃圾分类作良好示范。转眼间,16年过去了,下一个16年,我们如何将垃圾分类做到精益求精呢?
在垃圾分类这件“难事”上,浙江从未“畏难”。近年来,浙江交出了一份可圈可点的漂亮成绩单——在城市,“垃圾快递员”“二维码垃圾袋”等做法走在前列;在农村,伴随着“美丽乡村”建设,龙游县贺田村、德清县五四村、仙居县横溪镇等地摸索出了许多成功经验。
垃圾分类应该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要把垃圾分类的习惯内化成诸如“红灯停、绿灯行”一般自然而然的行为,其宣传工作必须源于身边,甚至无处不在。在宁波,垃圾分类早已走进不少大学、中小学的校园。当然,除此之外,从细节入手,从小处做起,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比如在各类商品的包装袋上、说明书里腾出一点空间,告知人们物品成为垃圾之后的正确处理方式,那么垃圾分类的常识也会像那句“吸烟有害健康”一样深入人心。
另外,垃圾分类有必要构建一个从垃圾收集到处理的透明、完整的系统,让居民在实际行动中体会到垃圾分类带来的好处。杭州的“二维码垃圾袋”推行“一户一码”,让厨房垃圾精准投放。这样细致的做法,最终让百姓受益,让社区受益,让城市受益。
垃圾分类需要责任到人。相关部门应该对环卫工人进行培训,并设立由权威部门认可的“垃圾分类指导员”等职务,让他们深入单位、社区、校园,点对点地指导并推广垃圾分类工作。
垃圾分类,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大事,同时也是关乎每位居民每天生活的琐事。要让垃圾分类的每一个环节、步骤都被切实落实,让街边的各色垃圾桶不只是摆设,让“垃圾分分类”的口号成为行动。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大家普遍遵守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