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推动浙江体育改革 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
浙江省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明了中国特色体育强国之路,为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深刻认识、牢牢把握改革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体育事业自身的发展变化,体育改革被推上了风口浪尖,已经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给体育部门下达的政治任务,成为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聚焦体育的病诟所在,成为决定体育事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以什么样的姿态面对体育改革,是检验体育人真学、真懂、真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体育工作重要论述精神的一块“试金石”。浙江作为市场取向改革先发省份,近年来我们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 “秉持浙江精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坚定不移地推动体育改革,着力打造体育改革“浙江方案”。
一、瞄准转型发展,把握体育改革的根本方向
推动体育转型发展,把体育工作自觉地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格局和发展轨道,是体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我国实行改革开放近40年,与其他领域相比,体育改革明显滞后了。根本问题就在于,体育工作的理念、模式、方法、制度等层面很大程度上仍停留在过去的“老传统”、“老套路”,存在比较明显的“封闭运行”的特点,没有融入整个社会发展前进的轨道。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整个社会发展变革的过程中,体育部门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尤其是没有处理好坚持举国体制与遵循市场规律的关系问题。过去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低下、老百姓体育需求不高、社会力量办体育的土壤不具备的情况下,形成了以“金牌战略”为导向、以竞技体育为重心、以举国体制为支撑的体育工作模式,有它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体育工作的外部环境和职能定位都在不断变化,体育工作也要随之与时俱进,最核心的问题就是要处理好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实现有机结合、优势互补。体育领域有一种习惯思维,就是过于强调体育的“特殊性”,借此藉此排斥改革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机制,有的甚至把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完全对立起来,没有认识到,改革不是否定体育举国体制,而是在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的基础上,更好地遵循市场规律。久而久之,体育领域思想老化、能力弱化甚至利益固化、体制僵化的情况日积月累,慢慢形成了一道坚固的“围墙”,把体育事业发展局限在“封闭运行”的圈子里,没有跟上整个社会发展的步伐,以至于以致于掉队了、落伍了。因此,体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就是:推动体育实现由“封闭型”的传统体育向“开放型”的现代体育转型发展,跳出“就体育论体育”,把体育自觉地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格局和发展轨道。这既是社会发展变革对体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也是体育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依靠。继续局限在“封闭运行”的小圈子,只会导致发展空间越来越萎缩,只有纳入党委政府工作格局和发展轨道,才能更好地推动党委政府对体育的重视、社会力量对体育的支持、人民群众对体育的参与,从而拓展体育事业发展的空间、提升体育工作的地位和影响力。
近年来,浙江体育工作努力跳出“就体育论体育”的圈子,积极争取、主动作为,自觉纳入到党委政府工作格局和发展轨道。一方面,重视加强规划工作,注重从源头上纳入。体育工作要想摆到各级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争取土地、财政等政府资源支持,必须纳入规划才有可能。为此,我们在编制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过程中,始终注重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部署来定位和谋划体育工作,同时积极沟通、主动争取把“十三五”期间体育发展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指标等纳入到《浙江省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善于抓住契机,注重从具体工作上纳入。比如,2015年省委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就体育场地建设与开放利用问题作出批示、指示,我们抓住契机,争取省政府重视,把“公共体育设施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社会开放”列入2015年省政府十件民生实事,省政府专门下发了贯彻落实的文件,召开了全省现场会,组织了专项督查,有力地推动了各级政府对这项工作的重视,实现了全省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100%向社会开放。又比如,健康中国建设为体育转型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我们牢牢抓住省委省政府筹备召开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契机,主动参与、积极建言,研究提出体育部门参与健康浙江建设的意见建议和具体措施,并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纳入了《健康浙江2030行动纲要》、《健康浙江建设考核办法》及《健康浙江建设考核指标框架》等文件。尤其是将体育工作全面纳入省委省政府对市、县(市、区)党委政府健康浙江考核,将“基本公共体育服务政府履职不到位”作为必备指标(即一票否决指标),将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开放、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每万人拥有体育社会组织数、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国民体质监测合格率、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育产业发展等纳入基础指标,实现了将体育纳入健康浙江建设整体格局一同研究、一同规划、一同部署、一同推进、一同考核,为推进体育事业提供了“尚方宝剑”。
二、抓住核心问题,找准体育改革的切入点
深化体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打破“体育部门办体育”的传统格局,推进体育“管办分离”,是体育改革的核心问题。为此,我们围绕这一核心问题,聚焦“体育行政部门如何放权瘦身”、“体育社会组织如何健体强身”、“体育市场主体如何培育壮大”这三大关键环节,抓住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体育运行机制改革这三大重点领域,为改革破题找到切入点,稳中求进、有序推进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打造“小政府、大社会、强社团”的格局。
坚持“由易到难”,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移是深化体育改革的首要环节,必须坚定决心解决好政府职能相对于社会、市场的定位,把体育部门管不了、管不好、不该管的事剥离出来,把社会能自行解决的事情坚决交给社会,把市场能自行调节的事情坚决还给市场。由于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体育工作发展基础千差万别,不同体育项目之间群众参与、市场化程度及社会组织发育程度千差万别,不同性质职能事项之间管理运行制度健全程度千差万别,推进职能转移的客观条件和难易程度差别很大。因此,我们遵循“积极稳妥、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的原则,坚持从易到难,从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基础比较好的项目、比较容易操作的职能事项入手,有序推进体育部门政府职能转移。近年来,我们在抓好足球改革落地的同时,2016年下定决心推行篮球改革,把篮球项目作为体育部门职能转移先行先试的突破口,走在了中国篮协改革的前头。制定了《关于开展篮球运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试点的实施意见》,围绕坚定“转”的决心、提高“接”的能力、增强“管”的水平、加大“服”的力度四个方面完善配套机制,除竞技体育领域教练员、运动员注册管理职能因条件尚不具备暂不转移之外,将裁判员技术等级认证监督管理以及省体育局主办的群众性篮球赛事和活动、青少年篮球赛事以及篮球裁判员、教练员、体育师资培训等10项具体职能事项全部转移给省篮协承担。
坚持“由表及里”,深化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推进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逐步与体育行政部门脱钩,提高其发展能力,是体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们不遗余力深化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率先从解决“有场地办事”、“有经费办事”等外部问题入手,如实施 “省级体育社会组织三年孵化计划”,在黄龙体育中心建立了“省体育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省级体育社会组织免费提供办公场地,每年还提供一定的政府购买服务资金予以扶持等等。我们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使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发生质的变化,仅仅靠优化外部发展环境是不够的,必须抓住“内因”这个关键,改良体育社会组织自身的“发展基因”。为此,我们逐渐把体育社会组织实体化改革的重心转到内部建设和体制改革上来,着力在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运行管理制度、改革秘书处建设等涉及内部改革的领域加大探索力度。比如,在篮球改革过程中我们配套制定了《浙江省篮球协会实体化改革试点方案》,改革篮球管理体制,赋予省篮协工作自主权;从“推广篮球运动、培养篮球人才、促进篮球产业、加强行业自律”四个方面拓展省篮协工作职能;从制度建设、班子建设、党组织建设,尤其是秘书处的“专业化、专职化”建设等方面,明确省篮协自身改革方向,把省篮球协会作为样板,为体育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和内部改革提供示范。
坚持“由弱到强”,积极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推动社会力量办体育是深化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把社会力量办体育做大做强,才能为实现“管办分离”提供基础。近年来,我省社会力量办体育热情高涨、势头迅猛,正由弱到强汇聚成一股洪荒之力。省体育局与温州市委市政府积极争取开展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得到了省委省政府和国家体育总局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并于今年正式启动。社会力量办体育全国试点将着力在以下四个方面加强探索,力求为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一是以“放”为重点,鼓励社会力量全面参与全民健身。一方面主动“放权”,把全民健身方面的政府事务全面放权给社会,另一方面善于“放手”,加快体育社会组织与体育部门脱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体育活动、体育赛事、体育组织、健身指导、体育故事等“六边工程”,形成“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全民健身工作格局。二是以“破”为重点,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竞技体育。进一步打破社会力量参与竞技体育的壁垒,坚持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探索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元化路径,打破体制、身份、地域限制,实行一视同仁的政策,加快推进竞技体育职业化、市场化步伐。三是以“扶”为重点,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着力做好政府“扶持”文章,一方面主动打开大门、拆除“围墙”,释放优质体育资源,消除一切不合理的障碍和制约,使体育产业成为各类资源、要素纷纷抢滩的“市场洼地”;另一方面,提升体育部门宏观经济管理能力,改革体育产业运行管理机制,使体育产业成为充满活力的“改革高地”。四是以“创新”为重点,健全社会力量办体育体制机制。创新“管办分离”体育管理体制,完善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形成有利于社会力量办体育的政策体系。
三、加强依法治体,夯实体育改革的法治保障
中央反复强调,重大改革要有于法可有据。体育改革也一样,需要破旧立新,但也不能任性,必须在法治轨道内推进体育改革。近年来,我们正确处理好全面深化体育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体的关系,用好依法行政这个武器为体育改革保驾护航。
突出“补短板”,以推进地方体育立法为重点着力完善体育法律法规体系。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跟不上体育改革发展的步伐,是依法治体最为突出的短板。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地方体育立法,目前《浙江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修订、《浙江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与管理办法》立法已经列入省政府立法计划。其中,《浙江省体育竞赛管理办法》修订列入省政府一类立法计划,将于今年下半年修订发布,这也是《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取消商业性、群众性赛事审批”以后,全国首个开展体育竞赛管理立法修订的省份。同时,我们重点加强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针对体育部门文件严重老化、与相关政策不衔接、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问题,对改革开放以来省体育局所有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全面系统清理,使体育工作政策体系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
突出“创特色”,把体育标准化工作打造成推进依法治体的亮点。针对有些领域法律手段管不到、行政手段不管用等问题,我们重视发挥体育标准化工作的独特作用,使体育标准化工作成为我省深化体育改革、创新管理模式、推进依法治体的一个亮点。早在2012年,省体育局就争取省质监局支持成立了省体育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近年来,抓住我省作为全国唯一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的契机,加快推进地方体育标准体系构建。特别是在“体育创强”工作基本完成以后,我们着眼于“十三五”规划提出的“基本实现体育现代化”的目标定位,争取省政府重视,把“体育创强”更名为“体育现代化”创建,同时加快构建体育现代化省、设区市、县(市、区)、乡镇(街道)、社区(村)五级地方标准体系,以标准化推进“体育现代化”创建评估。
突出“建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依法治体工作机制。近年来,我们着力完善依法治体工作机制。特别是针对体育政策法规执行“偏软”、落实不到位的问题,积极争取省政府重视,将有关体育政策法规的落实情况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如《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中提出“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按相关标准规范配套群众健身相关设施,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执行”。这一规定早在2005年的《城市社区体育设施建设用地指标》中就已经明确,但一直落实不力。从今年开始,我省把这一政策落实情况纳入省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法治政府建设考核。同时,针对地方体育部门执法力量不足的问题,我们围绕省委省政府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部署,将体育执法纳入各级政府综合执法范围,并建立健全工作衔接机制。
四、加强体育研究,强化体育改革的理论支撑
注重体育研究,加强体育改革的顶层设计和“蓝图”规划,是深化体育改革的基础。体育部门“重业务、轻基础,重活动、轻研究”的情况比较突出,这也导致体育部门对于如何应对体育改革研究不够、准备不足。近年来,我们高度重视体育研究工作,提高体育部门在体育改革中的主动权、话语权。
一方面,注重健全工作机制,在体育系统内部牢固树立重视调查研究的导向。近年来,相继建立健全了省局领导牵头抓重点课题制度、全省体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评比制度、全省体育系统重点课题立项制度等工作机制,对于带动体育系统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提升调查研究能力发挥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注重整合社会资源,加强体育智库建设。经过一年多的筹备,2016年全省体育改革发展研究会正式成立。我们把它作为我省重要的体育智库来打造,会员覆盖党政机关、体育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各个领域的体育研究骨干力量200余人,特别是把教育、文化、卫生计生、旅游等20余个省直党政机关政策研究部门负责人吸纳进来,为推动体育与相关领域的政策融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此为平台,通过开展课题委托、专题研讨、政策咨询等方式,充分发挥体育智库的资政建言功能。体育研究的加强,为体育改革的深化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近年来围绕“十三五”规划、足球改革、体育产业发展等体育改革发展重点课题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并转化为推动体育改革的相关政策措施。
五、加强队伍建设,打造体育改革的中坚力量
体育改革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千头万绪、阻力重重,既有思想老化、能力弱化的问题,也有利益固化、体制僵化的问题。深化体育改革,是对当代体育人能力、素质、党性的考验,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堪当重任的体育工作队伍。体育人必须克服“不愿改革”的顾虑心态、“不敢改革”的畏难情绪、“不会改革”的本领恐慌,以自我革命的勇气推进体育改革。必须强化责任担当。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历史担当,每个层级有每个层级的使命担当,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责任担当。推进体育改革是摆在我们这一代体育人面前不容回避、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我们这一代体育人要有一种“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坐不住”的责任感,乐担当、敢担当、能担当、善担当。必须克服本领恐慌。当今的体育已经不再是“围墙里的体育”,体育已经与经济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这对体育人的综合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念落后与能力不足往往是一对孪生兄弟。体育系统的同志不仅要提高体育业务能力,更要适应体育改革的新要求,提高自身综合能力,尤其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驾驭市场规律能力、法治思维能力,提高研判体育发展趋势的水平、运用市场规律看问题想对策办事情的水平以及依法治体的水平。必须提倡善作善成。推进体育改革,只能向前走,不能往后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态度抓落实,精准发力、久久为功。要善于创新、勤于实践、勇于突破,撸起袖子去干、去闯,为改革破题走出一条新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