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会“呼吸”的土地干了一件美丽的事
杭州日报 文/记者 黄冉 通讯员 邱玉洁 黄磊 赵金梅 摄/记者 李忠
开栏语
绿色,是杭州鲜亮的基色,绿色发展是实现杭州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更是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集中体现。
这些年来,杭州市一直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战略思想一以贯之,突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理念,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美丽中国建设的杭州样本”。
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曾盛赞杭州:“杭州是生态文明之都,山明水秀,晴好雨奇,浸透着江南韵味,凝结着世代匠心。”这是对杭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最大肯定,是对杭州驰而不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褒奖。
今年6月5日,联合国世界环境日主场活动将移师杭州,这将是自G20以来杭州又一次重大国际活动。这是一次向世界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展现杭州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难得机遇、重要契机。
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美丽杭州·我在现场”系列报道,本报记者将陆续走进乡村、园区、河道、农居点、小城镇等,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下全市生态建设的进展实效,营造全民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浓厚氛围,向国内外展示美丽杭州的良好形象。
春夏时节,每天都会有许多市民在方家埭公园散步、游玩。“即使下过雨,可这路面上连个水泥点都没有,我们现在经常带伢儿来荡公园。”家住附近的张大爷心情很好。
要换做以前,这一带可是爷孙俩经常绕道走的“淤泥潭”。
正是一次神奇的改造,让这块以前村民“进去就拔不出脚”的地方,摇身一变成为杭州市海绵公园建设的示范点,为老旧公园改造工程提供了设计思路,也为杭州打造海绵城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就在近日,拱墅区荣获“2018年度杭州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优秀单位”,这是拱墅区继2017年后,连续第二年获此殊荣。
一块智慧的“大海绵”解决了积水难题
方家埭公园位于拱墅区学院北路申花路东北角,占地面积30000余平方米。由于与周边地势有落差,一下雨,水全部排到这里,造成苗木大面积死亡。
早在改造之初,有人提出过不一样的想法:既然地势四面高、中间低,何不把中间填高,这不就解决积水问题了吗?
但很快,这个想法就被推翻了——“一来填土的工程经费更高,二来我们想保留这些自然景观。”拱墅区绿化办的工作人员透露。
于是,2018年7月,拱墅首个“海绵公园”正式亮相。
如今,漫步在公园内,看不到一处水泥路,错落有致的植被与一池清水相得益彰,还有亭台楼阁点缀其间,工作人员逐一给我们科普:“这是美人蕉,那边是兰花三七,右边是紫露草,一片树林中间的就是玉簪和松果菊……”春日的公园就像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卷,散发着野趣。
眼前看到的是美景,脚下踩着的是科技。公园里精心设计的道路,不仅是为了美观,更是自带“海绵”属性。下雨天走在石子路上,不仅没有积水,甚至可以感受到脚下这片海绵在“呼吸”。原来,这里采用的都是级配碎石,即使是暴雨天,雨水也能够通过路面快速渗透流入地下;竹木栈道则是被“架空”的,采用钢龙骨与预制混凝土枕结构,雨水均可直接渗入土层。
公园中心是一片利用地形新挖出来的池塘,往水里一探,可以看到水体一圈用3米长的松木桩加固,土壤和植物吸收不掉的水,都可以顺畅地流到池塘里。
这块“大海绵”不仅“自给自足”,还解决了相邻的学院北路3500平方米市政道路“客水”的去处问题。遇到下雨天,学院北路上雨水向公园溢流,预设的截污挂篮会先对雨水中的垃圾进行拦截,再经过净化处理后排入公园的池塘,水质可以达到二类以上。
这样一来,公园积水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做到“大雨不内涝,小雨不积水”,雨水回用系统也有助于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