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地质调查工作将着重做好的八个方面工作

27.02.2017  15:37

  “贯彻落实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精神,以‘责任落实年’为契机,坚持‘全力支撑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基本定位,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大力提升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和地球系统科学问题的能力,全力实施‘三深一土’战略,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在2月23日召开的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研代表局党组所作的工作报告,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目标明确,定出了今年局地调工作的调子。

  2017年是实现“十三五”目标的关键一年,也是地质调查新百年的起始之年。如何完成今年的工作目标,“落子布局”至关重要,王研明确表示,今年将着重做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支撑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举全局之力全力支撑服务打赢脱贫攻坚战。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强化示范引领,打通支撑脱贫攻坚的“最后一公里”。

  ——确保赣州六县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实效。基本实现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缺水地区水文地质调查、重要矿产远景区矿产地质调查、区域地质调查“四个全覆盖”,支撑建设一批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供水示范工程、矿产开发基地,支撑地质公园申报。

  ——加快推进乌蒙山片区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开展昭觉、金阳、盐津、镇雄等地特色农业区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普格、彝良等特色非金属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大方、普格等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加快推进普格、织金、彝良供水示范工程建设。

  ——统筹推进南疆四地州脱贫攻坚工作。重点加强优势矿产和战略新兴矿产资源调查,促进形成一批锰、锂、钾盐、晶质石墨、铜、铅锌、铁、金勘查开发基地,推进勘查基地向开发基地转化,促进绿色矿业发展,助推贫困人口脱贫和社会稳定。

  ——助力西藏和四省藏区脱贫攻坚。提交一批大型、超大型矿床,推动铜、铅锌、锂等大型资源基地建设,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带动藏区经济社会发展。

  深化军民融合发展。落实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推进军民通用地质调查标准体系建设,协同开展地质调查科技创新。

  强化地质调查成果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支撑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完成北京城市副中心、新机场、冬奥会规划场区地质调查,启动承德市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综合地质调查示范。

  大力支撑长江经济带保护发展。加强大流域等地质科技创新,推进长江经济带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统筹推进长三角、苏南、皖江、长江中游等重点地区基础地质调查,深化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试点,启动南京市地下空间探测与安全利用示范。

  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支撑服务。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援外资金项目、亚洲区域合作专项、国家重点研发国际合作专项等项目;深化与伊朗、柬埔寨、利比里亚、赞比亚等国家合作,加强境外区域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调查,推进全球重要成矿带成矿规律研究与资源潜力评价;加快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建设,创新矿产资源境外信息产品开发与共享服务机制。

  积极推进支撑服务海洋强国战略。推进中越长江三角洲与红河三角洲全新世沉积演化对比合作研究;扩大天然气水合物资源远景区,争取实现新突破;按照“陆海统筹、以陆促海、以北带南”的总方针,开展更多门类自然资源环境综合调查和承载能力评价,加强地球多圈层交互带研究。召开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研讨会,发布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编制海岸带地质调查实施方案;实施南极科学考察和大洋第44航次科考,继续开展北极地区海洋地质研究与资源评价;加强南黄海大陆架科学钻探资料与成果研究,精准锁定南黄海钻探井位,确定南海北部钻探井位;加大开展我国管辖海域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成果集成和1∶25万三沙等图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加大海洋地质调查社会化服务力度。

  加快地质科技创新,推进“五个一批”建设

  推进“三深”重大项目立项,启动一批重大项目。一是编制深地探测科技创新工程方案、深海探测科技创新工程方案、深空对地观测科技创新工程方案,精心组织申报实施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全力推进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

  深化实施五大科技攻坚战为抓手,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工程确保9月底前获得日产万方天然气、持续试采一周的重大突破;南方油气页岩气,开展四川盆地及周缘、武陵山、滇黔桂、中下扬子等页岩气新区勘查评价,建立2~3处页岩气勘查示范基地,开创页岩气勘查新格局;西藏羌塘油气调查,精心组织实施羌参1井油气参数井钻探工程,获得羌塘盆地钻井、录井、测井等地质地球物理系列重要参数,同时获得工业油气流;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资源调查,加强银额、准噶尔、柴达木、松辽等北方大型盆地新区新层系调查,围绕重点区域,特别是石炭系-二叠系部署参数井和调查井,力争实现战略突破;北方砂岩型铀矿调查,以松辽、鄂尔多斯、准噶尔、二连等盆地为重点开展评价示范,新获8~10万吨资源量。

  推进重点实验室,建设一批创新平台。着力推进地球深部探测与能源资源安全、矿产资源勘查、大陆动力学、地下水资源、岩溶地质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积极筹建天然气水合物、航空地球物理等领域的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创建青藏高原、海岸带湿地生态地质、大数据与资源环境评价等国际地学研究中心,全力推进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建造立项,加快推进京区、天津、青岛、广州、西安、成都、厦门和桂林八大基地建设和上合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建设。

  落实创新人才政策机制,培养一批创新人才。完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成长“双通道”机制,用好、用足、用活激励人才发展的政策措施,着力解决人才管理行政化问题,进一步实施“卓越-杰出-优秀”三项人才计划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引聘计划,加快培养和造就一批新型领军人才。

  完善落实科技创新政策制度,突破一批制度障碍。落实创新人才激励机制,解决科研成果转化难、收益难问题,完成1∶5万区域地质调查、1∶5万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1∶5万矿产地质调查等工作指南修订,开展大型能源资源基地综合地质调查标准研究,探索绿色评价方法技术,基本完成1∶5万工程地质调查、灾害地质和环境地质技术标准修订,开展地热资源调查评价规范修订。

  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

  支撑油气勘查开采体制改革试点。一是与新疆、贵州、湖北、云南、湖南和山西等省(区)国土资源厅密切配合,加大新疆油气、南方页岩气和山西煤层气调查力度,优选5~6处油气勘查区块、6~8处页岩气勘查区块,编制资料包。二是在新疆塔里木盆地、银额盆地、松辽盆地外围等空白区和矿权退出区块以及中上扬子等南方地区开展油气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力争形成优选有利目标区。

  支撑服务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一是加强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加强石墨、锂、铍、铌钽、锆等战略新兴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突出钾盐、锰、锡、铜、铝土、铅锌、金等大宗紧缺矿产资源的地质找矿工作。以整装勘查区和重要矿集区为重点,引导和拉动地方财政和社会资金,推进形成一批大型资源基地,为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奠定基础。二是加大矿藏深勘精查力度,加强资源集中区地质潜力、技术经济可行性和环境影响综合调查。选择重要矿集区开展深部地质调查和重要矿产评价示范;开展涉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矿种资源潜力和保障程度评价;加大卫星遥感技术和无人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推进全国矿产资源潜力动态评价,动态更新全国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数据。三是加强地热等清洁能源资源调查评价,开展京津冀、东南沿海等重点地区中大比例尺地热资源调查。加快推进福建、广东、青海干热岩勘查评价,启动京津冀地区干热岩勘查开发示范工程建设。各省应加快制定省级地热资源调查评价方案,推进重点地区地热资源调查,支撑服务地热能源开发利用。

  支撑服务国家自然资源管护和管理体制改革。拓展国产卫星在资源环境调查监测领域的应用,提供更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信息数据和生态地质环境监测数据,提升调查监测能力和水平;全面完成国家地下水监测工程10103个监测站点建设,积极推进省级地下水监测网络建设,国家地下水监测中心基本达到运行要求;完善全国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技术方法体系,重点开展京津冀和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运用卫星航空遥感等新技术手段,支撑国土资源监测监管和卫片执法检查;完成1∶25万调查面积19万平方千米,开展全国耕地环境质量变化趋势研究。完善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监测行业规范与标准。建设有益元素富集土地资源地球化学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优质特色土地资源开发。做好全国土壤污染详细调查的技术支撑服务。

  支撑服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推进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推进山地丘陵地区、重要活动构造带地质灾害调查与风险评价试点示范,强化新技术新方法研发,提升调查与防治科技水平;加强华北平原、长三角、汾渭盆地等重点地区地面沉降InSAR监测和珠三角、湘中等重点地区岩溶塌陷调查;开展全国矿山地质环境遥感监测、县(市)矿山地质环境调查和主要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1∶5万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试点。

  提升支撑服务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能力。开展成都、西安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适宜性评价成果编制试点工作,做好上海、济南等典型城市地下空间利用综合地质调查,探索地下空间资源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构建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

  建立新型的国家公益性地质工作体系

  全力推进地质调查体制转型发展。促进调查与科研深度融合,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引领地质调查,把中国地质调查局建成集地质调查、科学研究、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创新型机构,发挥好全国地质科学研究中心、地质信息集成中心、地质成果转化中心、地质调查规划管理中心作用。

  发挥地科院协调推进全局地质科技创新重要作用。地科院担当起推进全局地质科技创新的重任,组织动员全局的地质科技力量,联合国内外的地质科技人才,建实建强地球深部探测中心,申报实施“地球深部探测计划(工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创建国家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创建六个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大区地调中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学科优势,加挂中国地质科学院大区地质矿产研究所的牌子,科学设计创新功能,整合优势创新资源,联合区域地质科技力量,创建区域地质科技创新中心。

  构建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格局。局进一步密切与相关部委(局)的战略合作,深化军地有关单位的合作;大区项目办健全与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等单位的“三对接”机制;以“六问”为核心,构建新型局(中国地质调查局)与院(各省地质调查院、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关系,深化与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机构的协同配合,实现联动与融合;加强与有关高校、科学院、工程院及相关企事业单位的合作交流,努力形成协同创新、融合创新格局。

  加大“地质云”建设 促进地质成果转化

  推进地质云(地质大数据)建设。编制《地质调查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完善“地质云”建设总体框架,统筹规划,推进实施。完成“地质云”综合节点、六大中心区域节点和专业节点建设,实现节点互联互通和数据协调服务、共享使用,为地质调查工作提供强有力信息技术支撑。

  初步形成地质调查数据汇聚管理系统。推进地质数据更新体系建设,夯实地质调查数据基础,完善星空一体化地质调查采集、传输、处理技术体系,探索形成基于地质云的地质调查工作新模式,实现一站式地质调查业务管理系统应用,支撑地质调查业务高效、精细化管理。

  初步构建地质信息产品体系和权威信息产品系列。开展定制信息开发,形成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不同服务对象的权威信息产品序列,进一步完善中国地质信息产品体系,满足个性化需要,构建“互联网+”服务模式,扩大信息产品服务规模,提升服务水平。

  促进地质成果转化和地质科学普及。成立局地质信息集成中心、地质成果转化中心,探索建立地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体系,推进重点成果转化,大幅提升成果转化率;加强全国区域地质志修编和全国矿产地质志研编,公开出版10~15个省级地质志;明确计划-工程-项目科普成果目标,新建一批地质科普基地,形成系列科普产品;扩展科普宣传渠道和形式,增强科普资源共享能力,提高社会公众对地质科学的认知程度。

  持续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推进国际大科学计划。加快实施“化学地球”国际大科学计划,建立全球1/4陆地地球化学基准,绘制全球已实测地区76种元素地球化学图谱。积极申报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项目,推进“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国际大科学计划实施。启动“青藏高原地学研究”国际大科学计划。

  加强国际地学务实合作。持续深化中美地调局长对话成果,举办中美地质调查科技年活动,重点推进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等合作。深化中加、中澳国际合作填图。完成中越北部湾湾口外海域基础地质考察成果总结。组织实施中国-东盟海洋地学研究和防灾减灾项目。

  加强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加强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中国-东盟矿业合作论坛、中国-阿拉伯博览会等多边地学合作平台建设。建实建强全球尺度地球化学研究中心和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筹建中国-东盟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和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搭建信息共享平台。

  进一步完善地质调查运行管理

  完善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制度建设。编制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配套实施细则,规范项目运行流程,推动项目业务体系和管理体系科学运转,健全完善地质调查项目库,推进新开项目立项论证工作常态化。

  完善预算管理体系建设。健全完善地质调查项目财政预算关系,制定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完善项目运行支撑体系,继续实施标本兼治、日常动态监管与重点检查相结合的项目经费监管制度。

  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强化“两重工作”管理责任体系和“年度目标任务”业务目标体系建设,建立机制,切实明确管理和业务推进责任。

  做好安全和保密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安全防护监管,加快野外工作站装备建设,提高应急救援保障,全面落实保密工作责任制,加大监督检查和隐患整改力度,确保安全保密不出大问题。

  切实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

  必须加强领导班子能力建设和组织建设。领导班子要讲政治、守规矩,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开好民主生活会,确保班子成员精诚团结,步调一致。

  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延伸。继续坚持“八问”责任传导机制和“六个强力推进”为总抓手,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强化“两个责任”落实。强化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改进和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实现廉政风险点动态排查防控,精准监督执纪,强力促进整改,完善纪委书记考核机制。

  推进新时期地质文化建设。继承和发扬“三光荣”传统和李四光精神,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不断提升凝聚力、向心力和战斗力。

  王研号召,按照部党组提出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和地质调查服务“六大需求”的要求,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工作作风,履职尽责,敢于担当,“撸起袖子加油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