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民政厅:与大地有约 寻地名故事 地名文化建设创新的浙江探索
近年来,我省结合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不断完善政策,创新手段,加强地名文化保护,讲好浙江地名故事。省民政厅党组特别是尚清厅长高度重视地名文化建设,亲自部署、亲力亲为。我们的做法是打好一套组合拳:通过政策法规护航、整合部门资源、专家智慧众筹、联合媒体宣传、创新载体传播等系列动作,推动地名文化建设创新发展。
一、健全地名文化保护政策法规。为更好地保护地名文化资源,我省在修订地名管理办法时,明确了保护和传承优秀地名文化的原则,确立了地名文化保护的法律地位。《办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民政部门应当组织地名文化遗产调查,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地名规划,建立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保护。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在用地名的更名应当从严控制;不使用但有历史价值的地名,应当采取就近移用、优先启用、挂牌立碑等措施加以保护;有关地理实体拆除重建或迁移后重新命名的,应当优先使用原地名。
二、联合多部门开展地名文化遗产认定。我省以地名普查为契机,开展了地名文化遗产调查摸底工作,摸查出符合国家标准的地名文化遗产700多个。因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我厅联合住建、文化、旅游、文物等部门,结合我省正在开展的特色小镇、“非遗”主题小镇、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等工作,开展千年古镇(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认定工作,目前申报项目已达上百个。同时,根据国家标准,进一步研究制定相关地方标准和规范,确保认定工作经得起历史检验。
三、搭建地名专家平台实现“智慧众筹”。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厅属社会组织--“浙江省区划地名学会”与行政管理机构脱钩,由知名作家王旭烽担任会长。通过规范章程、科学指导,搭建新平台,充分发挥专业人士作用。推动省、市、县三级建立地名专家委员会、研究会、学会或专家智库,为地名管理服务和地名文化保护提供智力支撑。在专家指导下,各地探索建立地名文化遗产分级分类保护制度,挖掘地名故事的前世今生加强宣传,利用地名普查成果,开展地名图、志、录等编撰工作,积极开发相关地名文化公共服务产品。
四、多形式创新地名文化传播载体,联合主流媒体开展立体式宣传。我省积极拓展地名文化新领域,谋划新方法,激活古地名,为“诗画浙江”“旅游强省”建设增光添彩。一是讲好地名故事。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微博、微信等媒体,进行立体式广泛宣传。去年组织了两次“寻梦乡愁—浙江地名文化之旅”记者采风活动,得到各大主流媒体的积极响应。《浙江日报》、《钱江晚报》、新华社、中新社、腾讯大浙网等各类媒体纷纷以“寻找古老地名的文化密码”、“地名,文化与故乡的名片”等为题,进行了大篇幅的专版报道,使全社会形成了宣传和保护地名文化的热潮。二是拍好地名文化微电影。我们把地名文化与善文化有机结合,创作了公益微电影《恋恋西塘》,多次在省、国家、国际微电影艺术节上获奖。三是筹拍大型地名文化纪录片。我厅联合上市公司“长城影视”开展20集大型地名文化纪录片《大地有名》的拍摄,以地名为载体传承颂扬中华文明、对接乡愁文化。希望把它打造成像《舌尖上的中国》这样的精品纪录片,向国内外发行。四是筹建地名文化博物馆。我厅积极支持、指导德清县政府,在莫干山历史文化街区建设我省首个地名文化博物馆,以保护在区划调整中消失的历史地名。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立国部长讲话和本次会议精神,切实抓好地名文化保护和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使浙江在地名文化建设创新之路上继续走在前列。
(注:本文系罗卫红副厅长在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视频会议上的典型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