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当年在西湖也留下很多足迹 他的女儿丰一吟如今再度回来寻访

04.04.2015  16:29

昨天,丰一吟在女儿陪同下,还前往拱宸桥边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走访。走到馆内弘一法师木雕像前,旁人还没有反应过来,86岁的她已经一个箭步上前合十参拜,口中喃喃:“我爸爸的恩师。”她希望有一天丰子恺纪念馆也能落户“第二故乡”杭州。

杭州的四月,正是柳枝抽条的时节,丰子恺生前最爱画的就是春天嫩柳。今年恰好是丰子恺辞世四十周年,前两天,丰子恺的小女儿丰一吟从上海来浙江,回老家桐乡扫墓祭父。前天,刚从桐乡返程的她,绕道来到杭州,寻访父亲当年在西湖边的足迹。

接过丰一吟的名片,她特地叮嘱我得翻过来看,原来名片背面是一个趴在桌上写字的圆脸胖嘟嘟的小女孩画像。“我爸爸画的,那年我才12岁。”眼前这位笑吟吟的86岁老太太,在丰家排名老六、也是丰子恺如今唯一在世的孩子。

她把记者的名片攥在手心,没有立马放进包里,而是掏出笔,一笔一画,工整地标注下了见面时间、地点。“记性越来越差,明天记不住今天的事。这样写下来才安心。”丰一吟有个习惯,随身带个小本子,每天做过什么事、见过什么人,全都记下来。

1914年,丰子恺从桐乡到杭州求学,抗战爆发后他举家逃亡到重庆。1946年丰子恺再次返回第二故乡杭州,皇亲巷、马市街、田家园,很多地方他都住过,1948年还曾在西湖边住过一段时间,那也是他最喜欢的地方,当时只有十七八岁的丰一吟也对湖畔生活留下了很多回忆,关于这些记忆她曾写在自己的书里。

丰子恺当年的湖畔小屋

开门就能见到孤山、放鹤亭

凭着旧时的印象,丰一吟在柳絮飞扬中沿着西湖闲游,一路寻找记忆中住过的“湖畔小屋”。经过招贤寺旧址时,丰一吟站住了,笃定地往前方一指,“就在这边上,南边上坡靠右就是,当时那儿有四棵树,就是我家。”旧时的招贤寺,在里西湖边的静江路(今北山街)上,路边打了一个小弯,拐弯处有片废墟,围着一圈墙,当时的人们都管这地方叫“大礼堂”。“过了大礼堂,就是静江路85号,有一间矮矮的平房,房间里全是泥地,简陋得很。好在房子地势高,也不潮湿,我们要走上五六级台阶才能跨进门。”总说自己记性不好的丰一吟,回忆起年少时在杭州的“”,点点滴滴犹在眼前。但“湖畔小屋”旧址如今已经不在了,尽管丰一吟能准确描述出地点坐标,虽然每年都要来走走看看,但当年的生活场景也只能在脑海中过滤一遍,一年复一年,成了记忆中最根深蒂固的一部分。

居临葛岭招贤寺,门对孤山放鹤亭。”丰一吟反复念叨这一诗句,“当年我家开门就能见到对岸的孤山和山下的放鹤亭,爸爸在门上挂了这副对联。他后来给好友写信,说‘走遍中国,觉得杭州住家最好……’那时候有好多朋友来我家拜访,马一浮也住在隔壁,和逃难时我们在桐庐一样。”在杭州,丰子恺遇到了影响他世界观和艺术观的许多人,包括弘一法师李叔同、马一浮等。

跌一跤,且坐坐

父亲的乐观影响了她一生

其实,关于逃难的记忆,在丰一吟看来并不辛苦,反而是儿时一种充满野趣的生活。“那年我9岁,我们从桐乡石门湾沿着运河坐船逃到了杭州的拱宸桥,又从杭州坐船逃到了桐庐,一家老小十来口人啊,没地落脚,暂时住在了桐庐的马一浮家。”丰一吟回忆起幼年的往事,连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好小的船,两头尖尖的,有点像绍兴的乌篷船。坐船逃难嘛,船上可以煮饭,但没有菜,只得用藏在枕头里的烘青豆泡酱油下饭,倒也吃得格外香,后来不逃难了,我也喜欢这样做着吃。”说完,她咯咯地笑了。

昨天上午,丰一吟还在西湖边的晓风书屋新新店做了一场“丰迷”沙龙,很多喜欢丰子恺的粉丝远道前来拜访。她拿出父亲的画作,讲起逃难中的故事。丰一吟很喜欢父亲的一幅画——《跌一跤,且坐坐》,“这是爸爸在逃难过程中完成的。别人逃亡中,跌倒了,是恨不得立马爬起来往前冲,悔都悔死了。他可不这样。反正跌倒了,干脆就坐在地上开心休息会。他一直教我们做人要乐观,知足常乐过日子。这是爸爸给我们最大的财富,安乐平和地去面对一切,哪怕是在逃亡当中,也不要错过身边的风景。

杭州学军中学的几位中学生,昨天特地请假跑来见“丰奶奶”。丰一吟在他们的留言本上,写下了“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这是丰子恺临终前赠与小女儿的书法。“爸爸的四句话我一直贴在床头,一辈子警醒自己。岁月不待人,到我这个年纪感触更甚。你们要珍惜。”温和的几句劝醒语从丰一吟口中吐出,倒颇有几分淡淡的丰子恺味道。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潘卓盈 摄影 陈中秋 葛亚琪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