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杭州图书馆先洗手后看书的拾荒老人走了……
简陋的房间里,只留下厚厚一叠助学凭证
老人生前曾是中学一级教师,所有人都不知道,他一直在悄悄资助困难学生
老人生前常去图书馆看书。
老人的捐助凭证。 李阳阳摄
2014年11月26日,一篇题为《杭州图书馆向流浪汉开放 拾荒者借阅前自觉洗手》的新闻,将一位76岁的“拾荒老人”推到镜头前,他在图书馆读书看报的画面,被很多媒体转发。
人生无常。2015年11月18日,这位“拾荒老人”在过马路的时候,被一辆出租车撞倒,12月13日,最终抢救无效死亡。昨天上午,亲朋来到杭州殡仪馆,送老人最后一程。
这位“拾荒老人”背后的故事直到昨天才被揭开,老人真名叫韦思浩,上世纪60年代,老杭大中文系毕业,退休前是中学一级教师。女儿在整理他的遗物时,意外发现了很多捐资助学的信件和证明,大家这才明白,为什么每月5000多元退休金的他,还要捡垃圾过日子,因为他把省下的钱捐给了寒门学子。
今天,老人的骨灰将被送回东阳老家,入土为安。韦老师,一路走好。
领着不菲退休金的“拾荒老人”
一直在匿名捐资助学
杭州天城路上的万家花园小区,有几幢是教育系统统一分配的房子,韦老师生前就生活在这个小区。在这个小区你如果这样打听:韦思浩老师住哪?大部分人都摇摇头。但是,如果你说那个“拾荒老人”,不少人都有印象。
韦老师的房子在9楼,80多平方米。昨天,钱报记者敲开门时,他的三个女儿正守在客厅的灵堂前,都红着眼圈。
让钱报记者意外的是,房子里还是交付时的毛坯,没有任何装修,甚至连照明灯也是工地上的那种小灯管。房子内除了一张木板床外,没有任何家具,墙角还有几个塑料瓶。
薄薄的床垫上,摆放着一叠叠证书和信件,很多东西连老人的女儿们都是第一次看到。“我们是在收拾爸爸遗物的时候发现的,没想到这么多年来,他一直在捐资助学。”二女儿吴女士坦言,一开始她们也不理解,为什么父亲每个月有5000多元的退休金,还要过着这么清贫的生活,直到翻出这些。
《浙江省社会团体收费专用票据》(捐款360元,1994年)、《希望工程结对救助卡》、《扶贫公益助学金证书》……除了已经发黄的捐资助学凭证,还有很多受助孩子的来信,“每封信中,都有最近一次考试的成绩,爸爸不仅帮助他们,还一直关注他们的学习。”
或许这些受助者至今都不知道韦老师的真实身份,因为他的捐助一直是匿名,在所有的凭证和信件中,没有“韦思浩”,而是被“魏丁兆”这个化名替代了。
学生说他“不会半点圆滑”
同事说他“对自己非常苛刻”
为什么要取这个化名,跟韦老师相处了40多年的秦邰(应要求化名)也不得其解。
50多岁的秦邰,是杭州某学校的老师,韦老师是秦邰的高中数学老师,两人是师生也是忘年交,他们一直没中断联系,韦老师退休后走动最多的就是秦邰。
提起高中时的记忆,秦邰用“什么都会”形容韦老师。“当时他教我们数学,但偶尔语文、物理、化学、地理,甚至英语,他都会指导我们。上世纪80年代,分科没现在这么细,但像他那样什么都会的老师,现在也很少。”
因为数学成绩优异,秦邰和韦老师关系挺好。“我们都是东阳人,他当时在老家教书,后来我上大学离开了,他也换了几次工作,但一直没中断联系。他提起过助学,但没有细说,他这个人,做人很正,有的时候脾气非常倔,半点圆滑都不会。”秦邰回忆说。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首席记者 李阳阳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