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扎实推动创新驱动发展

20.07.2016  10:37

创新是光谷的立区之本、发展之基。十八大以来,中央提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东湖高新区作为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承担着国家、省市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历史重任。近年来,示范区依托本地密集的科教资源,加快创新驱动发展,主要在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是创新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围绕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审批周期长、收益分配机制不合理、转化服务薄弱等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痛点、难点问题,东湖高新区于2012年、2014年在国内较早出台“黄金十条”、“光谷创业十条”等系列政策,明确将科技成果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下放到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将收益比例提高到70%以上,为全国科技成果“三权”改革提供了新的探索。2014年12月,通过地方立法,湖北省人大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改革试点列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区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法律保障。2015年,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华中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率先在国内开展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试点。通过政策引导和试点推进,一大批成果得到产业化。其中,武汉大学研发的“数字摄影测量软件系统”、华中科技大学的“紫外芯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液态常压储氢技术”等一批单项价值过千万的科技成果成功实现转移转化,中国地质大学(武汉)22项科技成果在中国技术交易所成功挂牌、成交金额近9000万元,华中农业大学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数量较去年同比增长100%。
      二是改革创新创业政务服务环境。2014年以来,东湖高新区因地制宜,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服务制度改革,全面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意识,优化创新创业政务服务环境。推动出台、施行《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条例》,为改革创新者提供豁免权,更大力度保护改革者,激励创新者。健全服务体系,建立“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百姓、机关服务基层”的“三条线”服务架构。成立政务服务局,把管委会9个职能部门的86项审批事项统一归口一个局,26枚印章变成一个章。武汉市直部门国税、地税、人社等5个分局将审批职能归并整合,成立审批科,整建制进驻光谷公共服务中心。出台行政审批权力、园区服务企业、街道服务百姓“三个清单”,把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减少至86项,把服务企业事项增加至32项,服务百姓事项增加至31项,全面实现“清单式”服务。再造审批流程,建立“企业设立审批一口式、产业项目审批一体化、建设项目审批一条龙”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建立政务云平台,实现掌上政务办公、网上行政审批和网上政务服务,“让材料和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和企业少跑路”。推出专业化帮办服务、人性化便民服务、规范化中介服务,提升服务水平,直接增强企业和群众的改革“获得感”。通过改革,审批事项大幅减少,行政许可类审批事项仅保留86项,清单精简程度在全国同层次行政权限的地区中居于前列;前置审批大幅少,非行政许可类审批在全省率先取消。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审批时限、办事时限大幅缩短,审批要件、信息填报大幅压缩,企业设立审批办结时间从7个工作日减少至1-2个工作日,产业项目从立项到开工建设缩短至25个工作日。审批更加便捷,服务更加透明,企业和群众办事“不找一个人、不花一分钱、不跑一个部门”。
      三是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生态。加快推进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目前,东湖高新区内有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9家,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5个线上平台和1个实体平台建设进展顺利。推动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截至2015年底,东湖高新区共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5家(其中国家级11家、省级8家),孵化面积420万平方米,入驻企业4280家,累计毕业企业3650家;各类众创空间42家(其中国家级众14家,省级33家);组建了机器人、移动互联等47家产业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8家。为促进创业服务资源集聚发展,东湖高新区以光谷创客街区为龙头,沿光谷大道、关山大道、民族大道,在生活最便利的地带,建设“”字形创新创业集聚带。为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对创新创业者充分开放,示范区探索实施科技创新券制度,2015年共向325家企业发放总计5000万元的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借助中介机构服务加快发展。
      四是探索成果转化新路径。近年来,围绕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东湖高新区与高校、领军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高校以无形资产入股,政府提供空间载体和前期运营经费支持的方式,共同发起成立光电、生物、新能源、海洋工程、资源环境、卫星导航、智能制造、遥感测绘共8个产业技术研究院,每个工研院政府给予2亿元支持。按照“市场化运作、企业化运营、专业化服务”的模式,每个工研院都建立科技成果项目挖掘机制、工程化开发平台,并设立相应的孵化机构和投资基金,加强与市场对接、与人才对接、与资本对接。截至2015年,工研院孵化企业110家,另有在孵团队226个,实现销售收入4.13亿元;建设公共服务平台20个,服务企业22705人次,服务收入2623万元。
      五是培育创新创业文化。光谷自成立以来,一直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积极营造“让创业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创新变成一种人生追求”的氛围,形成一种“创业-成功-再创业”、“创业-失败-再创业”的光谷文化和潮流。自2013年起,东湖高新区在国内较早启动实施致力于推进青年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到科技企业孵化器创新创业的“青桐三部曲”,即“青桐计划”、“青桐学院”、“青桐汇”。“青桐计划”由武汉市政府2013年9月推出,旨在鼓励和支持在校或毕业5年内的大学生创业而量身定做的创业扶持计划;“青桐汇”是每月在高校巡回举行的、为创业者与天使投资人搭建的互动路演平台。截至2015年底,累计举办“光谷青桐汇”23期,路演项目115项,推介项目260项,参与的投资机构达100家,观摩人数近20000人次,39项项目累计获得7.8亿元融资。“光谷青桐汇”已成为全国创投界、创业界的知名品牌,已在成都、西安、合肥、长沙、青岛等地得到复制。推动举办中国创业服务峰会、“硅谷-光谷”双谷双创节、全球黑客马拉松大赛(武汉赛区)、第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先进制造行业总决赛、H5技术类峰会、IT桔子阿里百川“020四城论坛”武汉站等高规格高水平创业活动。据不完全统计,东湖高新区开展创新创业活动日均达六场之多,“天天有咖啡、周周有路演、月月青桐汇”的创业氛围日益浓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正在加速形成。
      六是强化金融、财税支持。针对创新创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东湖高新区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大力促进金融服务创新创业。目前,高新区内上市公司及“新三板”挂牌企业达到110家,四板市场挂牌企业557家。高新区参与设立了300亿元规模的湖北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设立10亿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引导设立31家子基金,资本规模达55亿元。集聚1000余家科技金融机构,包括13家要素市场、23家银行机构、35家科技贷款机构、60家金融后台机构、20家证券及保险机构和500多家股权投资机构。为充分发挥政府财政引导作用,建立风险投资补偿机制,联合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萌芽贷”等系列创新产品,开展股权质押等新型业务。建立了覆盖3.6万家企业的信用增进体系,搭建了线上/线下双重投融资信息对接平台。获批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成为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针对企业实施股权激励过程中,骨干人员购买股权资金压力较大的状况,设立股权激励代持专项资金,2010年来,高新区先后共推动50家国有企业及校办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国有控股或参股企业35家,校办企业15家),股权激励代持专项基金累计向10家企业借款1.5亿元,带动人福医药、高德红外、凡谷电子等一大批民营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充分调动了企业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2015年,东湖高新区又新成立基金规模10亿元的工研院育成基金(其中政府引导基金出资2亿元),主要用于对产业技术研究院孵化项目的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的金融支持。强化财税支持,实施先行先试财税政策,先后获批复制推广中关村示范区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职工教育经费扣除提高、股权奖励分期缴纳个税、有限合伙制创投企业、许可使用权转让、企业转增股本等多项自主创新财税政策试点,有力支持和促进了科技型企业成长。
      七是推进“人才特区”建设。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为鼓励科技人员和高层次人才到东湖高新区创新创业,自2009年以来,东湖高新区持续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 通过在美欧等地区设立人才海外联络站,创新人才招引机制、激励机制和发展机制,累计投入10亿元,聚集了269个国家“千人计划”专家、133名湖北省“百人计划”专家,2000多个海内外人才团队、3.5万多名高层次人才。尤其是通过“高位嫁接”闫大鹏、肖国华等一批国外大学院所、跨国企业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回国创业,直接实现了我国核心技术和前沿产业的“弯道超车”,涌现了万瓦光纤激光器(美国之后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全球首台28米数控立式铣床、世界最快45纳米闪存、全球首创治疗心肌缺血及抗癌新药等一大批突破国际技术封锁的创新型成果。
      八是推动知识产权特区建设。自2010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全国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东湖高新区不断加大知识产权审批、保护、交易推进力度。加快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湖北中心建设,优化和便利企业专利申报和审批工作;积极筹建光谷知识产权法院,加大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推动华中技术成果交易中心建设,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光谷专利信息平台、专利数据库,完善专利评估评议服务机制。2015年专利申请总量突破1.58万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突破9000件;制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83项。
      九是推进“对外开放”特区建设。以建设东湖综合保税区和先行先试为统领,深化双向开放体制机制改革,推进投资自由化、贸易便利化和服务业对外开放。降低投资准入门槛,制定出台“先照后证”目录,颁布内资准入负面清单。简化贸易监管流程,实施分送集报、快验快放检验检疫监管等改革试点。搭建服务贸易平台,组建了展示交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平台。目前,累计有74家企业在51个国家实现海外投资,9家企业海外上市;2015年完成出口63亿美元,同比增长15%。高新区聚集外资企业7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65家。推动中国光谷—美国硅谷双谷合作,建设了中欧重大合作项目——比利时新鲁汶大学科技园中比技术中心、中比加速器等合作平台,已有霍尼韦尔、IBM、辉瑞等10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东湖示范区设立了研发(创新)中心、共享中心,示范区70家企业在欧美50个国家(地区)建立离岸研发中心、制造工厂,东湖高新区加快融入全球创新链条。
      通过创新体制机制、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东湖高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5年,完成企业总收入10062亿元,增长1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5亿元,增长16.8%。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涌现了3D NAND存储器技术、万瓦光纤激光器、“超速超大超长”光传输等一批国际领先科技成果。创业活力进一步迸发。2015年新注册市场主体12960户,平均每个工作日51户。
      东湖示范区创新驱动发展成绩获得国家、省市主要领导的充分肯定。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示范区,肯定了示范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光电子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等建设成绩。今年5月,李克强总理视察示范区,肯定了示范区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创新创业的成绩,对“光谷在光,更在谷”的理念表示赞赏,勉励东湖示范区立志做“天下谷”。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