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分组讨论花絮
1 月15 日,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分组讨论现场。本报记者李振涛摄
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2014年刚刚走过,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2015年已不期而至。1月15日~16日,来自全国各省(区、市)、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及相关部、委、办、局的代表们风尘仆仆,如约相聚深冬的北京,共商如何做好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过去的一年,国土资源人筚路蓝缕,倾心尽力履行新的职责定位,各项工作取得新的进展。新的一年,扛起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面临的巨大压力,国土资源人将再接再厉、主动作为。在短短两个半天的分组讨论中,代表们达成的共识掷地有声——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势而为,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为推动中国经济向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迈进作出新的贡献。
“部长给我们撑腰了!”
“部长给我们撑腰了!”谈起去年姜大明部长以全国土地总督察身份给各省(区、市)主要领导写的那封信,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厅长高志杰至今仍很兴奋,“这件事太有意义了,对我们开展工作是莫大的支持。”
他说,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总督察的意见,陆昊省长在收到信的第二天,就作出了极为严格的批示,要求省政府办公厅通报全省各地市、省直各厅局,深刻吸取教训。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省监察部门已经着手调查处理土地督察发现的违法违规案件。“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力争开创国土资源执法工作新局面”。
2014年,黑龙江省的喜事还真不少。高志杰乐呵呵地盘点道:头一件就是,为支持黑龙江两大平原建设,国土资源部出台了17条配套政策;第二件是,为贯彻三中全会精神,走市场化配置资源道路,全省这两年共推出230个矿业权进行招拍挂出让,可谓有史以来最集中、数量最多,效果也最好;最后一件,为打基础、立长远,省委、省政府在财政收入锐减的前提下,3年投入26亿元,全面加强地质找矿工作。今年计划投入15亿元,已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过去12年,全省累计投入地质调查工作资金不足36亿元,现在一年就要投入15亿元,真是赶上了好时候啊!”高志杰发自肺腑地感慨,“这样连续干三年,黑龙江省矿产资源开发基础一定会更加扎实。”
听了高志杰的话,姜大明朗声笑道:“这是新常态给你们提供的机遇。”
“权力下放后责任更大了”
2014年,国土资源部积极主动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四成审批事项下放,各省(区、市)也加大了改革力度。
“权力放下去,能不能接得住?管不好就会出现更大的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厅长肖建刚说,“广西厅取消了各个处室的审批职能,专门成立了审批处。”
但在县一级层面上,专业管理人才很少。为了保障审批权放下去还能管得住管得好,他们已经连续举办了多次培训班,着力提高基层国土资源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
“随着审批制度改革的推进,我们的管理方式要尽快适应新常态,实现‘量化指标、精确管理、差别政策、定向指导’。”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叶敏接过话题。
他认为,当前国土资源管理亟须实现四个转变:一是从指令性、粗放的、定性为主的管理向指导性、精细的、定量为主的管理转变;二是从“一刀切”的政策管理向差别化的政策管理转变;三是从注重审批审核管理向注重事中与事后监管转变;四是从依靠经验、感觉管理向依靠海量数据研究、定量分析作为决策依据的管理转变。
新常态的共性与个性
新常态给国土资源领域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分组讨论上,与会厅局长们对此展开了热烈交流。
“对于新常态,确实有些不适应。”这次进京,辽宁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季风岚带着不少困惑。
2014年,对于辽宁省来说是极其特殊的一年。由于深层体制、结构矛盾的集中爆发,辽宁GDP增速明显下滑,就财政收入来说,也是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
“过去指标相当紧张,2014年却一反常态,截至2014年底,新增指标只用了55%左右,整个审批和供应非常慢。”当了5年厅长的季风岚有最直观的感受,“深入、准确分析这些趋势性变化,是当前迫在眉睫的课题。”
“这些新变化对于国土资源部门来说不全是坏事。”福建厅厅长叶敏辩证地分析,伴随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土资源部门必须尽快调整审批、监管方式等,压力确实不小,但其中也有难得的机遇。 2014年,福建抓住时机,出台了福建省史上最严格的经营性用地出让制度,杜绝了土地出让中的各类“量体裁衣”现象,维护了土地市场的公平竞争。
“如果再像前几年那样‘摊大饼’,今后的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用那么低的补偿标准,把地从农民手中征过来,我们自己都心疼。新常态下,政府不再盲目追求GDP ,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这对于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维护被征地农民权益都是利好。”
新常态下,不同地域、不同省份国土资源管理领域面临的问题,既有共性,也有不同。“不变的大逻辑,是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国土资源部不动产登记中心副主任叶明权认为,新常态下,国土资源管理应该主动作为,出台分类管理差别化政策,加强引导。
巩固已有改革政策“不可或缺”
今年国土资源工作总体要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要全面深化国土资源领域改革。来自全国统筹城乡发展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森林表示,要巩固已有改革政策,让改革的红利不断得到释放,更好地为地方经济适应、引领新常态注入活力。
“已有的改革政策来之不易,凝聚了智慧、展示了魄力,同时得到基层群众的高度拥护和评价。”森林说,去年厅长带队去都江堰一个村调研,村民们拉着“不让走”,争着问新的试点能不能在他们那里落地。
面对改革大局,森林说:“我们敢于应对挑战、把握机遇适应新常态。要在巩固已有改革政策的同时,按照中央的要求部署新的改革任务,释放更大的改革红利。”
“新常态下,老百姓就是想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森林建议,应该主动适应群众的这种需求,加大生态用地支持力度,特别是加强其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
国土人应深入基层广接地气
刚刚上任的天津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局长蔡云鹏,曾在国土系统干了20多年,如今再次“回归”,感触颇深,他自侃是“老兵新传”。
从“国土部门——基层政府——国土部门”的经历让蔡云鹏非常感慨。他说,这些年过去了,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还是那些问题,保发展保红线、节约集约用地等等这些方法措施,能想的都想到了极致,但是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工作越来越难。
“很多问题都来自基层,如果没有特别细致的基层体验,往往会难以抓住重点,提出有效措施。”蔡云鹏说,要鼓励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深入基层、广接地气。与此同时,要改变思想方法陈旧、依靠惯性解决问题的方式,以适应新的职责定位和部党组的要求。
“姜大明部长在讲话中说要以改革促发展,主动作为奋发有为建设国土法治建设。这个绝对抓准了,抓到点上了。”在蔡云鹏看来,越难的问题越要靠改革创新来解决,一是抓重点,二是抓改革,建立改革激励机制,鼓励用“新招”来解决问题。
“矿业发展同样面临新常态”
“我国的矿业发展同样面临新常态。”国土资源部矿产开发管理司司长姚华军指出,过去的一年,我国探矿权、采矿权的投放均出现下降,矿业权投放的区域和矿种分布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和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
姚华军指出,矿政管理也要积极应对新常态,要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去年,我国矿业权出让中,申请在先、协议出让方式所占的比重继续减少,招拍挂出让的比重继续增加,80%的采矿权都是通过招拍挂的方式出让。今后,国土资源部将进一步健全完善矿业权市场,深化矿业权审批制度改革,把权力放下去,把监管和服务抓起来。同时,要循序渐进地修改完善矿产资源相关法律法规和条例,规范和推动我国的矿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新常态下,大项目要想好再做”
“从2014年开始,经济可能会经历一个阶段的调整期。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土地供求关系与以前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分组讨论会上,土地利用管理司司长廖永林句句不离本行。
一方面是需求大幅减少。2014年以来工业用地、房地产用地的需求都呈现下滑。“市场上行、需求紧张的时候,各地项目启动都是先投入,两三年以后赚钱。一旦市场放缓,地方以土地融资大铺摊子,就会出现一系列风险。基础设施建设不赚钱,工业用地在赔钱,房地产用地再卖不出去,风险就会凸显。”廖永林说。
另一方面,土地供应也要相应调整。“如果供出去的地,正儿八经地用掉了,那叫真紧张;如果没有用掉,那叫不紧张。土地供而未用,却通过资产化放大,牵涉面更广,反而成了‘定时炸弹’。”他指出。
廖永林建议,新常态下,地方启动大项目一定要想好再做。土地供应要随之调整,供地要有保有压,消化存量的同时,要向养老产业、战略新兴产业、自贸区试点项目等新的经济增长点供地。
“地质勘查工作要未雨绸缪”
新常态下,地质勘查工作该如何推进?国土资源部地质勘查司司长彭齐鸣直言:当前地质勘查市场有些遇冷,但地质勘查工作不能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要未雨绸缪,提早应对。
彭齐鸣认为,地质勘查工作是为国民经济服务的,目前最重要的服务内容还是提供资源保障,即找矿。新常态对地质勘查工作带来了一系列影响和改变。一是过去重“量”,现在则对矿产种类的需求有变化,如煤炭的产量要控制,但油气就供不应求。当前对矿种的需求有更加明显的倾向性,应该将更大的力量投入到寻找新型能源中。“三气”(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是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北京周边锅炉由燃煤改成燃气,现在空气绝对不是这样。二是不同地区要区别对待,不能简单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在充分考虑环境保护的前提下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当前地质勘查市场有些遇冷,这是经济发展周期造成的,以后会回暖。但我们不能随着经济周期波动。地质勘查工作要提前部署,不论市场如何,国家该投入的还是要投入,政府该推进的还是要推进。”彭齐鸣说。
不动产统一登记,要全力以赴地推
新常态下共话国土资源改革,正在推进的不动产统一工作自然成了大家讨论的热点。在小组讨论会上,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厅长方先知说:“用3年时间把全省的基础数据搞定,这样才能更顺利地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
方先知说,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是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工作,要全力以赴地推,不能“搞得半生不熟”。从行业发展来看,这是个很重要的契机。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需要基础数据,从今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把全省1∶2000的图全部飞下来,全部搞清楚。
方先知的“全力以赴”还有另一个重要内容。“在省委省政府大力支持下,我们初步设想,在省国土资源厅加挂不动产登记局的牌子,然后对相关处室进行相应的调整。尽我们最大努力做好这件事情。”
方先知的话掀起了小组讨论的一个小高潮。部分发言人认为,关于不动产统一登记工作,目前在组织机构、工作运行等方面还缺少详细的操作程序,建议国土资源部加强与各地的沟通协调。
“节约集约,但不能误伤实体经济”
“我们收取土地使用税,用税收的杠杆来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小组讨论中,安徽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孙爱民说到了以税节地政策,引起了部党组成员、总规划师严之尧的兴趣,他问:“土地使用税的收取,是在出让阶段还是持有阶段?”
“是在持有阶段。我们提高土地在持有阶段使用税的标准,目的就是增加闲置和低效用地成本。”
“思路很对,但要注意,税收的提高千万不能误伤实体经济。”严之尧正言。过去的一年,我国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中央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但目前,由于税收高、财务成本高,实体经济的日子不算好过。“如果简单地就地管地,反而管不好土地。要跳出来,站在国家发展的大局上考虑问题,用新的方式方法解决问题。比如,在供地的时候就转变方式。”
严之尧接着算账:“我们在供地前,和企业签好合同,规定产出时间、产能。如果一家企业拿到1000亩地,这个地方这种产业的平均亩产是500万元,这家企业一年后的产出就应该是50亿元。如果结果只有25亿元,那说明有一半土地是闲置的。”
他接着说:“这时有两个办法来处理:第一,依据合同法,你违约了,闲置的部分每天要付千分之一的违约金;第二,依据《土地管理法》,对500亩闲置的土地,要征收20%的闲置费。这样一来,他持有土地的成本就比他的收益要高。”
顿了一下,他又说:“土地是供应弹性最小的一种生产生活资料。如果连三岁小孩都知道拿地是赚钱的,企业自然就要多拿地。要想节约集约,必须让企业自身有动力,让他精打细算。所以,我们在制度设计上还要继续深化,如果只是很简单地提高地价,恐怕实体经济就很难做下去了。”
“我们就是要建立一个机制,不给实体经济增加负担,而是要降低负担;对那些通过圈地、囤地牟取暴利的人,土地反而成为他们手里的烫手山芋。”孙爱民用洪亮的声音表达着自己的理解。
他们的互动,引起了共鸣。有代表大家说:“对头。我们制定政策,目的就是让真想做事的人能做事、做成事,让投机取巧的人占不到便宜,形成良性循环。”
(本文由本报记者吕苑鹃、李倩、周怀龙、王少勇、程秀娟、乔思伟、李响共同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