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儿童图书为何难见经典
如果说孩子是一张白纸,那么阅读优秀童书便是在这张白纸上书写最美的字、描绘最美的画。为了把优秀童书奉献给孩子们,教育部官方微博日前发布了幼儿基础阅读书目,书目由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推出,精选适合7岁前幼儿阅读的经典图书100本,其中以国外作品居多。让人不禁要问,我国的优秀童书去哪儿了?
虽然优秀童书并没有确切、统一的标准,但作为公益研究机构“新阅读研究所”精心推出的书目,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国内童书创作的问题。该书目负责人认为,中国童书偏少主要与创作水平有关,国内原创的童书在互动性、趣味性上与外国童书有一定差距。这些年来,我国在童书出版方面并未止步,绝对数量上并不算少,可从质量方面来看,堪称“优秀”的还不多。许多童书单凭装帧印刷的精美来吸引孩子,用不菲的书价、豪华包装的礼品书来勾起大人们对孩子的投资欲,至于图书内容则乏善可陈。
造成我国童书“数量不小、质量不高”的原因很多,比如,国内童书很多是为父母写的,而非为孩子创作的;教育观念的快速变化,淘汰了不少旧版童书,但新的并未补位;投身童书创作的优秀人才太少等。种种因素交织影响,久而久之,终致我国童书难见经典。我们更应看到,全社会并不重视童书的写作出版。正基于此,童书作者的地位、待遇还不够高,许多人为此写作态度难以端正、自我要求放松,以致童书创作队伍不大、创造力不强;而涉足童书出版的机构,其经营目光紧盯的只是市场利润,对于图书的质量缺乏自我要求。
童书的创作出版绝非“小儿科”。受孩子们认知程度与认知方式的影响,为孩子写书、出书有时比成人作品的写作出版还难。策划、出版童书,不仅需要创作、出版者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而且还需了解现阶段孩子们的心理、熟悉儿童教育方面的相关知识。只有以对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高度负责的态度,把符合时代要求、孩子们急需掌握的文化知识通过使其感兴趣的方式表达出来、传递出去,才能收到良好效果。这样的图书,也才距“优秀”不远。政府相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引导,童书出版机构、创作人员协同跟进,童书创作出版的“层峦叠嶂”之势才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