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博物馆成青少年教育“第二课堂”
“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俯青郊。桤林碍日吟风叶,笼竹和烟滴露梢……”2月2日,孩子们诵读的这首由杜甫在茅屋创作的七律诗《堂成》,拉开了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一课”2015年寒假诗歌训练营的序幕。作为2014年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和四川完善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试点单位,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在建立青少年传承传统文化的教育模式上成绩斐然。
据了解,近年来博物馆学的研究重心已逐渐从以“物”为中心转向以“人”为中心,而在国家文物局开展的博物馆免费开放绩效评估中,社会教育评分比重也逐渐加大,博物馆教育已渐渐引起社会关注。教育部门也积极提倡建立不设围墙的校园,鼓励学生走出校门学习。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指出,将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科技馆纳入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计划。记者了解到,针对这一要求,四川多家博物馆已经作出了探索。
据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负责人介绍,“草堂一课”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草堂特色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草堂”两大系列。其中,“草堂特色课程”以彰显和推行草堂诗歌文化为主,与学校配合开展。“学校课程进草堂”则是博物馆主动搭台,积极引进本地区中小学校优质特色课程,充分实现了馆校联合、校际联动的教学目标,其课程包括杜诗操、杜诗情景短剧、诗歌吟诵、杜甫诗意画、传统节日与诗歌、茶艺茶礼等。
欣赏文物、品析书画、阅读书籍、专家帮忙“鉴宝”……同样作为四川博物馆教育的典范,四川博物院的“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在3年时间里开展得红红火火,将展览带出了博物院,送到了边远山区和基层百姓家门口。在“大篷车”里,观众不仅可以通过触摸展示柜、展板、悬浮成像系统等多媒体设备,欣赏到文物实物及复仿制品,还可以看到文物故事的展板和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据悉,在2014年末举行的中国博物馆协会第六届全体会员代表大会上,四川博物院以“大篷车”流动博物馆项目成功入选首届“中国博物馆教育项目示范案例”。
“杜甫草堂是我们成都的历史文化名片,作为一个成都人,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把成都的文化了解得更透彻。”学生家长胡兴蓉告诉记者,此次陪孩子参加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草堂一课”2015年寒假诗歌训练营,自己也渐渐沉浸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当中。为此,她还主动申请成为此次训练营的家长志愿者。据介绍,在“草堂一课”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可以从诗之韵律、诗之吟诵等方面学习诗歌内容和平仄音律等有关知识,还可以通过鉴赏历代书画、古籍版本等丰富藏品,全方位地感知诗歌及其他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高雅诗歌文化的熏陶和浸润。
“草堂一课”不仅拥有独特的诗歌课程,还有一批由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老师共同组成的讲师团队,他们将博物馆文化资源与学校课本知识有机融合,共同研发出独具草堂特色的双师课程,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深受大家喜爱。“‘草堂一课’课程设计重在互动体验,从讲师教学示范到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共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我们也有一种责任感与成就感。”曾接待过英国首相卡梅伦的一级讲解员王羽告诉记者,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们惊人的诗歌储备量使她感到意外,她能感觉到目前中小学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度开始慢慢增强。
除教学外,注重体验与感受也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重要途径。2014年末,四川博物院“大篷车”流动博物馆开进了宜宾学院,开展了一天的流动展览进高校活动。在现场,一位对外汉语专业的女生兴奋地说:“我很喜欢这样的活动,让我们能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到四川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尤其是自己能够参与画像砖拓片制作,这样的机会很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