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网】情牵四十载 浙江水利中的生态与文化

12.12.2018  03:10

情牵四十载 浙江水利中的生态与文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按建设和完善水安全、水供给、水环境三大保障体系的治水思路,相继实施建设一系列防洪排涝工程、水资源保障工程及水生态工程建设,使水利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从防洪水,到引清泉,浙江与水的“旅程”在新的阶段迎来新的方向:建设美丽河湖,守住自然生态,将水利与文化和生态结合起来综合整治是当代水利发展的突出主题。

 

绍兴的环城河治理和天台百里始丰溪是水利工程与文化生态有机结合整治的典型代表。

 

近日,凤凰网浙江跟随浙江省水利厅组织的改革开放40周年,行走浙水间媒体采访活动参观了绍兴环城河及天台始丰溪。

 

绍兴环城河治理: 水利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

 

大禹治水”的传说在中国家喻户晓,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传承先人的智慧与治水精神,大禹陵的所在地浙江绍兴,是当代中国城市治水的“探路者”。

 

古城绍兴,依水而兴,历来有着“水乡泽国”之美誉。

 

但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工业化进程,环城河岸塌、淤深、绿少、水脏等现象日趋严重。

 

1998年发生的特大洪水更是让“治水”提上日程。

 

不同于传统水利建设,绍兴在治水初期就将治水与城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过去治水都是单打独斗,我们独创的是在规划初期就对整个区块统一规划,统一实施,水岸同治范围宽广的程度是国内少有的。” 绍兴市水利局党组书记林军接受采访时说。

 

据悉,从1999年起,历时22个月,绍兴先后投资12亿余元,新砌高标准堤坎24公里,拆迁旧房64万平方米,建成50万平方米的公园、绿化带和广场,并兼顾沿河楼房的美化改造、环城道路的拓展,还将架空杆线埋入地下。

 

林军表示,绍兴在治水初期就特别关注文化,在工程设计先将绍兴的文化进行搜集规划。

 

秉持着水利与文化结合的理念,环城河的两岸修建起了蕴含丰富绍兴文化的九大景点。

 

稽山园中有“南浦小集”,园中散布18座形态各异的小桥;风格古朴的迎恩门、都泗门;在原址恢复重建的五代十国王家园林—西园;由下沉广场、音乐喷泉组成的鉴水苑;大禹铜像、治水纪念馆等构成的治水广场等……这些景点如颗颗珍珠点缀在老城区的四周,呈现一派古代绍兴城市“水中城,城中水”的格局。

 

把文化糅合进去,就有故事,有深度了。”林军感慨道。

 

整治后的环城河流水潺潺、碧波荡漾,沿岸则是绿草青青、杨柳依依,那种失去多年的“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白玉长堤路、乌篷小画船”的水乡美景又回到现实。

 

环城河沿岸老百姓的生活质量也有了质的飞跃。越来越多的绍兴人选择在环城河边散步休闲,欣赏古城的独特美景。

 

天台百里始丰溪: “生态+文化”扮靓一湾溪水

 

与绍兴城市水利一样,把文化当重头戏的水利建设还有浙江省天台县的始丰溪治理。

 

当地水利部门将始丰溪治理与当地的天台山文化相结合,注重文化植入。

 

始丰溪天台段长68.5公里,贯穿了该县85%的区域面积,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天台人。

 

距离始丰溪三十多公里之外有一座隋朝时期的千年古刹:国清寺,作为天台宗信徒的朝圣之地,同行的记者们被这座深山古寺吸引,心生欢喜,流连忘返。

 

除了以国清寺为代表的天台宗文化,天台还是唐诗之路的目的地,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李白有诗:“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 中学生都会背诵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中唐时期隐逸诗人寒山子也曾隐居于此,留下著名的寒山与拾得的故事,以和合二圣为象征的寒山文化一度得到西方嬉皮士的推崇。

 

和合文化,隐逸文化,儒释道三教融合,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成为天台水利人治理的重要支点。

 

天台县水利水电局局长周正伟表示,前期进行综合防洪灌溉治水完成之后,始丰溪流域治理的基本思路以天台山文化为内容,以诗人寻踪为线索,建设古驿古道、滨水慢性绿道和骑行通道。

 

让市民和游客跟着课本游古道、沿着水路看唐诗、踏着诗路赏美景,将自然生态、历史古道、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

 

通过治理,始丰溪已经成为天台百姓心目中的一条“城中溪”“生态溪”“休闲溪”和“文化溪”。溪两岸建起了天台新城,“拓溪成湖”而建的始丰湖公园,成为天台新的“城市客厅”。

 

生活在位于溪畔的水南村的78岁老教师许子清见证了始丰溪的变化。

 

他说,治理前,每当台风来临时,村里人人自危,担心发大水冲垮村庄,现在则无需忧虑了;治理后,始丰溪两岸的养猪场、石材厂关停,溪水变清了,景色更美了,夜晚灯光闪烁,行人如织。

 

漫步在始丰溪畔,和风拂面,目之所见都是人与自然和谐相生之景。始丰溪流域治理厚植生态和文化底色,真正让这条“天台母亲河”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