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港航用“新思维”适应“新常态”
思古桥港航管理检查站的小蔡拿着这个月流量观察数据有些不放心,又重新检查核对了一遍——数据没错,但是这个数据与往年同期的数据相比,不管是在船舶数量、船舶吨位、还是货种结构上,都有不小变化,一直做流量观测统计工作的小蔡对这种“新常态”仍然有些不适应。
感到不适应的不止是做流量观测统计的小蔡,在过去两年中,思古桥站许多同志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变化,从窗口服务到航道巡航,从船舶防污染到船舶安全检查,这种变化是全方位的,而这种变化也是为了适应内河航运业近年来出现的“新常态”,用嘉兴港航人的话说,是要用“新思维”适应“新常态”。
说起这两年内河航运业出现的“新常态”,在港航部门工作了30多年的思古桥站吴站长最有发言权,“前两年航道上跑的基本都是砂石料船,最近随着房地产行业的降温和湖州矿山的关闭,砂石料船少了,但是集装箱船、槽罐船、危化船等这些特种船多了起来,船越造越大,设备也越来越先进,同时水环境问题越来越多的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公众对内河航运业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正在积极转变工作思路,用新思维适应行业的新变化,用新思维指导当前的港航工作,不断满足船员的需求和行业发展的需要。”
吴站长所说的“新思维”集中体现在嘉兴港航这两年出现的几个新变化上。
行业发展的“加减法”
“船舶和码头不是越多越好,质的提升比量的增加更重要。”这是这两年嘉兴港航人的深切体会:老旧船舶运输效率不高,环境污染大,安全系数低;小砂石料码头粉尘多、噪音大、管理难度高,这类高能耗、高污染的船舶和码头要做减法,通过政策引导、监督管理使之实现转型升级或逐渐退出航运市场,而对于集装箱船、LNG船、槽罐船、设备先进的大吨位船舶以及集装箱码头、大型公用码头要积极做加法,通过政策支持、贷款扶持等手段支持他们做大、做强,促进内河航运业向现代化、集约化发展,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
向科技要管理
船舶和码头越来越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社会对港航部门的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管理方法已经远远不能适应行业发展的需要,在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维护行业发展秩序,保证航行安全,是摆在每一个港航人眼前的紧迫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嘉兴港航给出的答案是——向科技要管理。
近年来,嘉兴港航大力推进“智慧港航”建设,在辖区内开展RFID卡、GPS、AIS等设备的普及安装,在危化码头、重点水域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在干线航道实现激光流量自动观测,积极探索非现场执法、电子报港、移动执法终端等先进管理手段,在不影响船舶正常营运的情况下,努力实现对船舶、码头及重点水域的及时有效监管。向科技要管理已初见成效,这也将成为嘉兴港航今后一段时间继续努力的重要方向。
“绿色航运”势在必行
水环境问题在当下的社会关注度空前高涨,浙江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五水共治”战略任务,作为水环境的直接相关者,内河航运业肩负着重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发展“绿色航运”不仅是行业发展问题,更是全社会对内河航运业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嘉兴港航始终将发展“绿色航运、助力五水共治”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从淘汰老旧高污染船舶,到扶持船舶生活污水储存、处理设施改造,到推动船舶垃圾和油污水上岸,再到发展LNG船、创建“美丽码头”、“美丽航道”等等,并积极通过各类媒体、各种途径向船员、码头业主进行宣传引导,从日常行为习惯做起,做到“污水不出仓、垃圾不进河”,同时对违规排放的船舶和码头企业从严、从重处理,积极履行好监督管理责任,从多点出发,全方位立体推进“绿色航运”。
从管理者向服务者的转变
政府部门的职能转变是当前改革的重要内容,嘉兴港航积极行动起来,落实“三张清单一张网”的改革要求,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行为和政务信息公开,提高办事效率,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推行“微笑服务”,创建“最美窗口”,以让群众“少添堵、少花钱、少跑路”为导向,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工作制度,先后推出了服务评价、电话回访、上门检验等服务措施,在基层港航站所设立了便民服务角、船员休息区,免费提供茶水、雨伞、行业报纸、行业资料等,努力实现从行业管理者向行业服务者的角色转变。
嘉兴港航的“新思维”是为适应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的“新常态”而做出的主动转变和积极探索,用“新思维”适应“新常态”也将成为嘉兴港航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方向。(嘉兴市港航管理局 狄石磊报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