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建设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打造老城区城市经济转型典范的思考

28.02.2016  14:54
规划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新举措。城市经济背景下,嘉兴城区依托芦席汇、文生修道院、杉青闸等运河沿岸相对集中的特色街区和历史遗存,挖掘运河文化内涵、拓展运河旅游功能、明确主导产业定位、优化现代社区服务,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打造独具风格的“运河文化标本”、“江南水乡记忆”、“城市转型典范”,既是运河旅游休闲城市建设的有效抓手,也是应对运河旅游开发同源竞争的致胜奇招。

  一、建设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镇的价值分析

  特色小镇定位综合改革试验区,是产、城、人、文四位一体功能平台,体现“小空间大战略”。以此为支点放大运河遗产的品牌效应,树立城市转型的示范标杆,既有利于历史文化传承和高端要素集聚,也能够激发创业创新活力、加快老城区转型升级,以点带面提升运河旅游休闲城市的综合实力。

  1.“特而强”的产业定位是彰显嘉兴运河特色、支撑主题旅游发展的“点睛之笔”。“特色”是小镇设计的核心,“独特”是产业选择的定位。“七大产业”中的旅游是运河特色小镇产业选择的题中应有之义,但世界遗产名录中的中国大运河有27处河道和58个遗产点,涉及到的8个省级行政区27个城市都在积极推动运河旅游开发。虽然各地风貌民俗大相径庭,但在运河文化资源的利用上难免会形成同源竞争。这就对旅游的产业定位提出了“”和“”的要求。“”是人无我有,“”要人有我优。这两者可在局部显现,难成整体压倒性优势。特色小镇的建设就是把嘉兴独特的地形地貌、建筑风格、风俗民情、传统技艺、人文气息等综合浓缩以形成文化标识,以地域文化印记来彰显城市的“”,以历史经典产业来铸造运河旅游的“”,找准了特色、凸显了特色、放大了特色,嘉兴的运河旅游休闲城市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冲出重围。

  2.“聚而合”的功能叠加是破解空间要素瓶颈、提升主城区集聚能力的“开锁之钥”。在嘉兴的城市发展中,空间要素是“逼修课”,集聚能力是“密码锁”。经济增速换挡的新常态下,破解房地产市场销售不振、城市综合体经营危机、空置土地有效利用等燃眉之难题,需要以“精明增长”打断“摊大饼”扩张的路径依赖,注重功能叠加,实现集约发展,以最小的空间资源达到生产力的最优化布局。作为特色产业、新型城市化与“两美”建设碰撞在一起的产物,特色小镇在有限空间里融合了产业功能、旅游功能、文化功能、社区功能,能够在功能的集聚与扩散之间找到生产力配置的平衡点。叠加的文化功能既是对产业升级的倒逼,也是对城市转型的推动,资源整合、项目组合、功能集合中形成独特的产业文化,既能成为运河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又将对外在的同类高端要素形成强大的吸附力。

  3.“精而美”的小镇形态是建设美丽嘉兴、创造美好生活的“水乡之典”。小镇是浓缩的城市,城市是放大的建筑。按照设计要求,特色小镇规划面积控制在3平方公里左右,建设面积控制在1平方公里左右。这就决定了小镇的形态不能“大而广”,只能“精而美”。求精,就不贪大,就要集约集成。求美,就不追高,就要宜居宜业。特色小镇“系统性规划”是对空间、规模、产业的统筹,个性设计的建筑风格,统筹谋划的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和形象塑造,能够把个性表达与整体和谐统一起来。特色小镇“嵌入式开发”能够处理好大运河历史、当代与未来的关系,坚守历史文脉底色,把握自然生态之美,创造人工设施之善,以绿色、舒适、惬意的小镇常态达成人在尘嚣、心守宁静的“诗意栖居”,必将与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历史中行走的罗马、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等一道,留下穿越历史的城市经典。

  4.“活而新”的制度供给是激发老城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动力之源”。特色小镇生于改革,成于改革,人文生态是基础,功能叠加是特色,制度创新是灵魂。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来的时代,这些将综合形成创业创新的生态指数,不仅使内在的发展动力得以充分释放,对外在的高端资源也形成强力吸引。运河特色小镇聚焦运河文化旅游和历史经典产业打造产业生态,瞄准建成5A级景区打造自然生态,通过“个性”政策和“定制”服务打造政务生态,强化社区功能打造社会生态,最终形成开放共享的众创空间,既能集聚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要素,又能让这些要素充分协调,在适宜居住的空间里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创新动能。

  二、嘉兴城区规划建设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镇需要准确把握的关键环节

  特色小镇规划建设是一项多元素、高关联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多规融合,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发掘自身特质,找准产业定位,优化功能组合,强化推进动力。

  1.小镇的选址规划要统筹运河时间、空间两个坐标轴。画好运河小镇的时间轴至少要考虑三个基本维度:一是运河历史时间积蕴的厚度,所在段的运河悠久,并在运河嘉兴段的历史长河中具有独特的地位。二是区域交通时间到达的速度,处在通城联乡的交通节点,对外有铁路、高速公路的便捷,对内有城市主干道和水上通道的优势。三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开发的深度,所在区域资源禀赋和地貌特征能够满足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具备深度开发的潜力。画好运河小镇的空间轴还要再考虑三个基本维度:一是运河历史遗产遗迹的空间集聚度,运河历史遗产遗迹是大运河沧桑千年的见证,无疑是运河特色小镇的核心吸引物,规划区域必需具备一定数量的运河古迹,最好是有独特的、有分量的运河遗产。二是运河周边建设土地的空间可用度,建设用地是项目推进的基础,规划区域内可用土地的存量是小镇选址不可忽视的因素。三是小镇规划区域配套的空间分布度,所在区域具备购物、休闲、娱乐等旅游业深入发展的相关配套。

  综合分析,嘉兴运河旅游特色小镇可选址老城东北区域从秀城桥到二环北路段运河两岸,规划面积约2.5平方公里。从时间维度看,该段运河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百尺渎,距今已2000多年,大运河入禾第一湾曾经是嘉兴最为繁华的枕水商贸中心,亦为传说中乾隆皇帝六下江南的驻跸之地,洋关、码头、埠头等是运河繁华的见证,芦席汇、螺蛳浜、闸前街等地名有浓郁的水乡记忆,从秀城桥到文生修道院1公里范围更是集聚了包括2个国家级在内的八大文保单位,其中杉青闸、分水墩、落帆亭等水工设施独具嘉兴运河特色。从空间维度看,该区域北依穆湖森林公园、南邻南湖景区、西连月河历史街区、东望湘家荡旅游度假区,运河、环城河、穆湖溪、长纤塘等相臂交,是嘉兴二环以内水系保存最完整的区域,环城东路、东升路、中环北路、东方路等主干道相通联,距离嘉兴火车站不足1千米,距申嘉湖高速公路不足10千米,区位交通便捷,周边旅游配套完备,中百宿舍、嘉爱斯热电厂、闸前街、杉青闸等近1000亩的城市有机更新地块可供开发。

  2.小镇的特色定位要紧扣产业、旅游、文创三大元素。重点把握三个方面:一是突出运河主题,选择的主导产业、旅游吸引物、文化创意载体要与大运河有一定关联度,主打产业、旅游、文创相互之间有明确的契合点。二是体现嘉兴特征,建成后的运河小镇是嘉兴运河文化的标本,必须代表嘉兴的文化基因,能够展示得出城市的形与神,诠释得了历史的根与魂。三是具备独特地位,重复是旅游业发展的大敌,只有产业、旅游、文创凸显了嘉兴段运河卓尔不群的特色,才能以独一无二的存在成为运河27城中的个性竞争力。

  综合分析,嘉兴运河旅游小镇的特色建议在“舟船”上做文章。理由如下:一是运河主题鲜明。运河与舟船相生相伴。追根溯源,运河的产生是为了舟船的行走,无论槽船、商船还是战船都是大运河最亲密的伴侣。二是品牌特色独具。嘉兴与船文化关系密切,相关主题运河同类城市中尚无有影响力的品牌。三是相关资源丰富。国遗项目有踏白船,省遗项目有船拳、船菜、菱歌,端午赛龙舟已具品牌效应,古船制造工艺风格独特,环城河船游广受欢迎,南湖“红船”更是地位独特。四是市场前景广阔。包括运河沿岸城市在内的古镇旅游、水上旅游项目的繁荣带动古船制作需求的旺盛,以船为主体的旅游综合体在长三角同类城市中形成错位竞争,与沪杭同城、海河联运优势叠加,船舶设计产业前景看好。

  3.小镇的功能组合要注重产、城、人、文四位一体。本质上来说,特色小镇并不是行政区划单元上的“”,也不同于产业园区、风景区的“”,而是综合性功能平台。因此,我们规划建设的运河旅游小镇就不能简单地把产业园、风景区和文化馆、博物馆相加形成大拼盘,而应该建成有风景有人文有产业,以运河为纽带的多种江南水乡元素综合体,这样才能让初到的客人对嘉兴一见钟情,让常来的客人对嘉兴日久生情,并愿意留下来创业和生活。

  为此,运河旅游小镇的规划建设就要在功能的深挖、延伸、融合上下功夫,以产业、文化、旅游和社区的融合发展产生1+3>4的叠加效应。在产业功能上,要多环节拉长旅游产业链。吃船菜、听菱歌、赏船拳、玩船模、享船游、赛龙舟,参观古船制作,买“红船”纪念品,接受“红船精神”教育,将拉长主题旅游产业链。仿古船制作,船模纪念品销售,将和未来引进的船主题旅游文化综合体、船舶工业设计一起形成规模效应、集聚效应。在文化功能上,要全过程植入运河文化基因。重点挖掘嘉兴运河与船相关的历史文化底蕴,主攻船菜、船拳、菱歌、龙舟赛、古木船制作等有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经典产业,形成“人无我有”的区域特色文化。在旅游功能上,要多元化嵌入主题旅游元素。统筹自然风光、地形地貌、风俗风味、古桥古居、人文历史等旅游题材,以5A景区的站位打造大运河嘉兴段的主景点,同时,赋予休闲旅游、工业旅游、体验旅游、教学旅游、健康旅游等更加多元化的旅游功能。在社区功能上,要广角度优化公共服务。加大“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力度,以现有的香椽别墅为样本全域化设计民居风格,推进数字化管理全覆盖,完善医疗、教育和休闲设施,实现“公共服务不出小镇”,吸引集聚高端设计人才和知名文化人士。

  三、嘉兴城区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建设推进中需要正确处理的重点关系

  建成后的运河文化旅游特色小镇是景观空间、众创新间,也是生产空间、生活空间,既需要政府搭起平台、集聚资源,又要让企业能找到产业升级的机会,人才能获得最优的创业服务,还要让所有参与者包括居民都身处宜居宜业宜游的“梦里水乡”之中,实现多方的利益共赢。

  1.开发主体设置要把握好发挥属地和部门条线积极性的平衡点。特色小镇“空间虽小、多方受益”,只有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树立“利益共同体”的合作意识,才能下好“全域一盘棋”。重中之重是要明确小镇的推进职责。城市化高速发展的情况下,嘉兴城市二环以内的老城东北区域能留下这么大面积的待开发空间,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市、区部门和国资公司、街道的多头管理。因此,在小镇规划之初就要明确项目推进的主体,可考虑由主体部分所在地南湖区解放街道办事处为小镇的规划建设主体,嘉城集团、嘉实集团等国资公司为具体项目开发主体,市旅游局、市文化局、南湖区政府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建立合作开发、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

  2.建设项目推进要能够找得准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的关键点。政府有方向,企业有动力,市场有热情,是特色小镇成败的关键。政府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干预企业运营,重点抓住两项工作,一个是研究特色小镇规划,另一个是选择投资主体。这其中能否引入龙头企业是成败的关键,特别是在古船制作、特色船泊设计、船主题文化旅游综合体等方面的龙头企业,他们市场力量强大、资金实力雄厚,既有能力建设大项目,又有能力布局产业链,具有主导特色小镇的天然优势。坚持市场化运作,要先做好两件事,一是创新融资方式,探索产业基金、股权众筹、PPP等融资路径,加大引入社会资本的力度,以市场化机制推动小镇建设。二是引入第三方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专业的融资、市场推广、技术孵化、供应链整合等服务,使特色小镇成为新型众创平台。

  3.小镇功能设计要能够统筹好入驻企业、外来游客和社区居民的需求点。景区是企业和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企业和居民是景区的形象背景。产城相融的特点决定了小镇主体的多样性,设计之初就要充分考虑运营时入驻企业、外来游客和社区居民需求的差异性。在企业的进入上既要守牢入口,让入驻企业符合主导产业定位,具备运河旅游形态;又要降低门槛,把审批的流程做到最简,把办事的效率提到最高。要依托企业和民居设计运河旅游体验型产品,策划可以让游客参与进来的项目,通过民居参观,粽子、船模制作,与当地人聊天、品茶、品尝嘉兴人家常菜肴等,感受真实的江南水乡生活。还要给予小镇独立运作的空间,发挥当地居民、社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引导各方社会力量参与小镇的规划建设,使市场主体和当地居民成为特色小镇开发建设的真正主体。 (作者单位:南湖区解放街道党工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