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打组合拳护水乡美景

30.11.2015  18:32

  水乡嘉兴,河网密布。
  嘉兴人说,水乡有水——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3.5公里河道,全市拥有水域面积311平方公里,8%的水面率在全国少见。
  让人尴尬的是,水乡缺水——地处太湖流域盆底,水体流动性差,地表水体污染严重,境内河流水质普遍为五类、劣五类,已很难找到符合饮用水要求的水源。
  一泓清水,几湾小河,都曾是人们安放乡愁的地方。
  面对“水乡没水喝”的窘境,嘉兴并不甘心。从河长制等一系列治水体制、机制建设,到推进生猪减量提质,再到科技治水、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治水的“核心竞争力”。
  嘉兴水质正在持续变好。今年1至10月,嘉兴全市67个市控以上断面中,V类和劣V类水的比重从2012年的80.6%减至22.4%;Ⅳ类水的比重提升到70.1%,占据主导地位;Ⅲ类水断面达到4个,在海盐南北湖出现了近年来全市首个Ⅱ类水断面,交接断面考核自2014年获得优秀后,一直保持优秀至今。
  “出境水好于入境水质,嘉兴不但没有污染,还予以净化和改善。”嘉兴市有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治水模式由单条河流的线性治理向流域的网格化治理转变,由河长领衔,发动全民治水,打造一张治水“互联网”。
各级领导当河长,打响治水攻坚战
  从3年前成为杨板桥港和日晖桥港“河长”的那一刻起,余新镇普光村党总支书记施招霖每天多了项工作:沿河岸走走看看,听听百姓的意见,想方设法让河道尽快变美变干净。修剪树枝,砍伐枯树,清理河面河边垃圾……组织村民做好河岸清理的同时,施招霖积极争取项目,对杨板桥港和日晖桥港进行疏浚,综合整治。
  如今,杨板桥港和日晖桥港面貌焕然一新,水清岸绿,河中的狐尾藻与种植水草的生态护岸形成自然生态衔接,让河道更具生态美。总长1300米的杨板桥港投入150多万元清淤、建生态护岸、河道绿化;总长1700米的日晖桥港分段进行整治,南边700米已经完成清淤,做好护岸,沿岸种上了榉树、香樟、杨柳等。
  “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民生建设保障。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下一代负责的态度,最大限度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推进生态市建设的强大合力。”嘉兴市委负责人的话掷地有声。
  嘉兴把水环境治理列为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在每年的9月11日召开全市治水大会,一步一个脚印,在上游来水稳定改善的基础上,力争实现“基本消灭劣五类水体,市域四类水为主体,提高三类水比重”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设立嘉兴市治水办,努力形成全市上下联动、部门配合、群众监督、共同参与的治水新格局;并制定“139”行动,为治水战役立下行动纲领,在全省率先推行“河长制”,各级党政领导担任河长,包河到人、责任到人、考核到人,开展清理违章猪舍、河道清洁、封堵排污口等3个专项行动;实施工业污水全入网工程、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收集处理工程、河道清淤疏浚提速工程等九大工程。
  作为“河长制”发源地,嘉兴“河长制”建设工作走在全省前列,早在2012年就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全覆盖,之后还创新了河长、段长、公里长的“三长管河”机制,新增了一批“浜长”、 “堤长”、“民间河长”、“河道警长”、“法制副河长”等治水新生力量,各地相继创新“河道认领制”、“‘三老’监督员制”、“义务投工投劳”等治水机制,实现了河道管理从“被动处置问题”向“主动发现问题”,从“突击式运动”向“常规化监管”的转变。嘉兴全市现有市级河长18位、县(区)级河长215位、镇级河长1673位、村级河长5476位,市域范围内1.3万公里河道实现了责任全覆盖,初步形成各级“河长”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网格化”治水工作新格局。
  “过去嘉兴交接断面考核不合格,主要是氨氮和总磷超标,农业面源污染是一大原因。”嘉兴市治水办负责人说,为此,嘉兴开展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重点对禁养区、限养区内违建猪舍进行拆除,通过培训、补贴,引导农民转产转业。三年来,全市已累计拆除违建猪舍1609.46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高峰时的300多万头,锐减到现在的37万头。
  嘉兴治水的脚步更加铿锵。
  2014年,嘉兴持续破难攻坚,把“五水共治”作为检验干部作风转变的主战场,将“清三河”行动列为民生实事项目,上下同心,其利断金。两年来,已完成2968条、总长近1905公里的黑河、臭河、垃圾河治理,“清三河”治理总长度位居全省前列。
  2015年,聚焦污染的根本来源——人的污染治理,打破县域分割、城乡分割,出台《城乡生活污水治理三年行动计划》的治本之策,计划3年投入120亿元,使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基本形成具有嘉兴特色的城乡一体化生活污水治理新格局。
科技治水探新路,标本兼治黑臭河
  一个头戴探照灯的机器人,缓缓爬行于黑暗的排水管道内,目之所及一一传回监视器。日前,平湖在整治“黑河”池家浜时,用勘探机器人破解公共雨水管排水来源不明的难题,并确定了2家非法排污企业和1家雨污分流不彻底企业,环保执法部门据此开出罚单。
  治水用上机器人是一个缩影。嘉兴市依托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强治水科研攻关,推广最新治水技术,走出了一条科技治水新路径。在治水路上,嘉兴除了“一地一策”、“一企一策”治理外,还把目光瞄准科技力量,开门纳谏科技治水。
  2014年以来,嘉兴举办领军人才聚智“五水共治”专项对接会,邀请8名领军人才,围绕治水难题与相关部门对接交流。同时,组织海外治水专家到嘉兴实地考察水环境现状,邀请他们以技术、投资等方式参与治水。目前,嘉兴已引进科技治水项目9个、专家9名。此外,嘉兴多次举办水环境治理与水生态技术研究等培训班,轮训700多名技术人员。
  依托科研机构,为科技治水“加码”。2014年4月,中科院与省科技厅、嘉兴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嘉兴建设150平方公里的中科院“五水共治”示范区,中科院将优先推进技术和成果在该区域的集成和应用,布局11个重大环境治理项目和环境监测项目在示范区核心区先行先试,包括农村养殖污水、农业废弃物污染处理及受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等项目。
  嘉兴许多企业、园区主动投身科技治水。秀洲区王江泾镇丝织园区,一对巨型涡轮横卧其中,这是太平污水处理站中水回用项目的两个圆形污水处理池。“主要采用物化加生化工艺,周边23家企业5500台喷水织机产生的污水都将纳入其中,预计年减排COD(化学需氧量)400吨。”王江泾镇治水办副主任郁海华说。
  值得一提的是,王江泾镇共有18个行政村整治生活污水,且引进多种高科技治水模式:沈家浜自然村采用地埋式微动力处理模式、金鱼桥自然村引进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杨家浜自然村则采用德国人工湿地技术……据统计,秀洲今年实施的治水项目71个,其中科技型治水项目比重超七成。
  嘉兴作为畜禽养殖业发达地区,如何科学处理死亡畜禽是一大治水难题。在桐乡,当地建起了我省首个利用蝇蛆进行无害化处理病死畜禽的项目。“通过活性蝇蛆综合利用,78小时就能将死亡畜禽变成高蛋白蝇蛆和有机肥。”桐乡同润现代农业科技专业合作社社长顾柏明说,全市每天的死亡畜禽约为6吨,项目日处理能力达20吨。截至目前,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在嘉兴县(市、区)已实现全覆盖。
城乡污水“一网打尽”,水质明显变好
  秀洲区王江泾镇是纺织工业大镇,富民的同时,也带来了大量污水入河。嘉兴要治水,面临两种处境。一方面,上游入境的水质基本在四类、五类、劣五类;另一方面,嘉兴本地的产业对水质影响甚大。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多,且科技含量相对较低。因此,对于嘉兴来说,治污水更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整治重污染高耗能产业,嘉兴已列出602家待整治企业名单。政府将推行“一企一策”措施,因地制宜,或整治提升,或就地关停、取缔等,助推行业升级。
  秀洲区则向5万多台喷水织机“开刀”。以肖家港湾河道为例,“我们的治理经验就是建立三大机制,一是企业认领制,二是家庭责任田制,三是‘三老’监督员制。”肖家湾港“河长”黄飞强说,治水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目前,王江泾镇已经建成20座喷水织机集中处理站,铺设管网230公里,日处理能力达15.6万吨。
  桐乡市屠甸镇汇丰村后浜,是一条饱受榨菜产业污染的“绿河”,常年臭气熏天。汇丰村村委会主任王建发被任命为后浜“河长”后,带头清淤,与榨菜大户座谈,共谋废水出路。他除了对河道进行清淤,还异地取经,借鉴狐尾藻净化水质生态治理技术。如今的后浜,河道整治一新,护岸全新修筑,水中生态绿藻浮动,岸上绿化环绕。
  值得一提的是,嘉兴在全省率先提出实施工业企业污水全入网工程,2013年以来,通过网上公示、环保执法倒逼,全市已有8574家企业实施污水纳管排放集中处理。
  清澈见底的河面上,漂浮着一圈圈废弃饮料瓶围着水生植物的“生态浮岛”;家家户户门口都摆放着餐厨垃圾、可堆肥垃圾和不可堆肥垃圾3个垃圾桶;厨房外的泥地里,建起了隔油池,卫生间外,建起了三格式化粪池;每一条乡间小河旁,竖起了“民间河长”的责任人标牌……走进海宁市周王庙镇长春村,人们欣喜地感受到,该村的城乡污水治理项目成果已经初显。
  作为海宁市农村生活污水首批重点整治村,长春村采用“三管两池”治理模式,从去年9月开工建设到今年2月底完工,投入500多万元,铺设管网23.8公里,建设综合收集池13座,农户受益率达95.7%。
人人来参与,构建全民治水网
  “咔嚓”一声,陆龙祥用相机将浮于河面的一堆枯树枝定格,马上通知保洁公司派人清理。陆龙祥是海盐西塘桥街道刘庄村村民,当上村里的卫生监督员后,他每天带上相机出门巡查15条河道。“作为大管家,我要时刻盯牢河面。”陆龙祥说。
  在海盐,治水中较真的村民不止陆龙祥一个。开展“五水共治”以来,海盐3.5万名村民清理垃圾河道220多公里,其中1000多名老党员、企业主主动担任河长,生猪养殖户拆除河边总计70万平方米违建猪舍。“治水成功关键是得到老百姓的支持,让群众自觉参与到治水中来。”海盐县委领导说,通过广泛发动和组织群众参与,让群众成为治水的“核心竞争力”。
  在南湖区余新镇长秦村,涌现了一批治水“老板志愿者”。长秦村党总支书记张维明说,村里已经投入20多万元用于“五水共治”,其中4万多元就来自于企业家的捐助。“政府花了大力气对水环境进行整治,我们也要出点力。”企业主陈建民说。
  “清三河”、“治五水”越来越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中,机关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同样非常明显。作为平湖市水务集团下派到联挂村的治水干部,陈颖奇等10人长期在广陈镇高新村治水,对村里所有河道进行了地毯式摸排,绘制了16张高新村河道分解图和1张综合图作为治水“作战图”。陈颖奇说,全民治水,机关干部更要出力,努力治水回应百姓诉求。
  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在平湖市独山港镇,这句话得到了最好的印证。该镇的杰森石膏板(嘉兴)有限公司带头为“五水共治”捐款300万元。公司总经理范元青说:“‘五水共治’体现了政府对治水的高度重视和把水环境治理好的巨大决心。作为民营企业,我们有义务尽自己的社会责任,为治水出一把力。”而早在平湖市发出“五水共治”倡议后,平湖农村合作银行踊跃捐款,出资500万元。
  干部沉下去,冲在最前线;群众看在眼,企业记在心。干群上下一条心,社会拧成一股绳。嘉兴市治水攻坚战打响后,群众自觉成为“五水共治”的宣传者、实践者、推动者,实现了从“政府治水”到“全民治水”的转变。
  此外,嘉兴大力度查处环境污染犯罪。三年来,嘉兴市对水污染案件零容忍,重拳打击环境犯罪行为,共立案查处5488件,处罚金额8600多万元,追究刑事责任175人。同时,不断提高产业准入标准,加大重污染行业整治力度,累计关停印染造纸制革化工等行业重污染企业196家,否决不符合环境要求的项目312个,为经济转型升级腾出了环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