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大力推进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建设
嘉兴市被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以来,特殊教育事业发展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学段衔接、全纳教育、融合发展的体系已基本健全,特殊教育向职业高中和学前教育两头延伸已基本实现,各类残障儿童少年享受个别化教育的发展目标已基本达成。目前,全市共有特殊教育学校6所,在校生1136人。全市三类残疾儿童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保持在99.5%左右。
一是完善建设机制,加强经费保障。构建了政府领导牵头,编办、教育、民政、残联、财政、人社、卫生等部门协作的特殊教育发展机制。完善了教育行政部门强化行政管理,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加强业务指导,特殊教育学校和随班就读学校组织实施的教育康复服务机制。本着特教特办、重点扶持的原则,统筹安排资金,合理配置特殊教育和康复资源,提高特殊教育经费在教育总经费中的比例。全市已实现按普通学校正常学生生均公用经费10倍的标准拨付,并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5%资金,从福利彩票公益金中提取2%资金,用于加快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市、县财政每年安排特殊教育专项经费,用于特殊教育教师专项培训及资源教室等康复设施建设。近两年共投入9300万元,新建和扩建了特殊教育学校或培智学校20831平方米。全市在特教学校已建成蒙台梭利、感觉统合、语言个训等各类专用康复教室64个,在普通中小学已建成资源教室近30个。
二是推进实验项目,促进全纳教育。市本级、海宁市和桐乡市分别承担的医教结合、随班就读和送教上门等三个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项目得到顺利推进。如嘉兴市本级与嘉兴市第二医院康复医学中心紧密合作,在残疾学生医学诊断、康复计划制订管理、康复教师见习培训、康复场所建设管理等方面合作推进了医教结合;海宁市通过加强资源教室建设和加强项目专项督查等举措,实现户籍适龄持证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全覆盖;桐乡市教育局为每个送教上门学生设置了1500元每年的专项经费,并通过桐乡市残联安排了送教上门专用车辆,确保送教上门。该市明确提出全接纳入学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具备学习能力的特殊儿童少年入学,全市义务教育段适龄持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均得到妥善安置。除特殊教育学校外,全市分别由有69所幼儿园、136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和26所高中段学校接纳残疾儿童少年。其中,学前教育随班就读80人,送教上门17人。义务教育段随班就读442人,送教上门214人。高中段随班就读44人,送教上门5人。
三是深化课程改革,推动协同创新。该市各特殊教育学校以国家特殊教育改革理念为引领,积极深化特殊教育课程改革,构建了基础性课程、选择性课程、补偿性课程与技能性课程相结合的个别化特殊教育课程体系。如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为脑瘫儿童少年构建了包含运动治疗、言语矫治、作业治疗和基础机能训练等多维目标的医教协同康复课程,探索开展了医生、教师、家长三位一体的康复训练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各地、各特殊教育学校还主动与相关学校机构合作,创设协同创新的特殊教育发展新机制。如嘉兴市特殊教育学校与嘉兴学院、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韩泰轮胎和嘉兴海关等单位建立紧密联系,拓展特教资源;海宁市与杭州上城区签订特殊教育协同创新合作协议;海宁市培智学校与杭州市杨凌子学校签订学校发展共同体协议,引入省内优质特殊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