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养猪业实现自我拯救:互联网大会猪肉全是我们供的
现代化生猪养殖场的工作人员正在介绍如何科学养猪。
浙江在线12月05日讯 (今日早报记者 钱祎) 许多人一定还对去年3月初的“黄浦江死猪”事件记忆犹新,如何让生猪养殖业尽快实现转型升级?成为摆在嘉兴市面前的一道亟待破解的课题。
嘉兴是我国华东地区最大的生猪供应基地,也是浙江的生猪主产区。2012年的生猪饲养量占到浙江全省近1/5。养猪产业的跃进使嘉兴站上了行业之巅,但远远超出的环境承载力也让它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当时,当地农户面临两个问题:继续养猪,怎么养?退养转产,又该怎么转?
一年半过去了,当地养猪业是否实现了自我拯救?近日,本报记者赶赴嘉兴实地回访。
散养户变规模户,农牧结合生态养殖
自去年4月以来,走在死猪污染“风口浪尖”的嘉兴就打响了“三改一拆”攻坚战。
经过1年多的努力,嘉兴拆除违建猪舍1500万平方米,生猪存栏量从2012年的273.1万头下降到目前的120万头以内。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率达97%以上。
原来,政府只能对200头以上的养殖户进行监管,现在规模养殖的标准设在了50头以上。农户们心里都在盘算:以前的养猪方式淘汰了,现代化养猪要怎么养?
2012年,一家以生猪自繁自养、销售、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养殖场在桐乡市洲泉镇建了起来。里面比养殖场占地面积更大的是农作物和树木种植消纳地,配套的还有消毒室、防疫室、兽医室和无害化处理池等。
“这样便于小范围精细化控制。”养殖场所属的浙江华腾牧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沈建平说,全场有严格的卫生防疫和消毒程序,采用自动喂料、清粪、通风、水泡猪粪等先进养殖技术,大大降低了生猪的疾病风险。
“养猪的一大难题就是猪粪处理,现在猪粪经过固液分离后,干粪发酵或经蝇蛆处理变成有机肥,污水排入沼气池;沼液处理后用于农田、苗木基地;沼气替代能源、照明、仔猪保温等。”沈建平说,整个场区就这样实现了生态循环。
“最近在乌镇举办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吃的猪肉,全是我们提供的。”沈建平自豪地说。
养猪大户主动拆猪舍,转战“蘑菇界”开新路
陆蚕良是平湖市野马村的村民。 2010年,他建起了2800平方米的养猪场,他成为了村里最大的养猪户,当时,他的养猪场年出栏数可达8000多头。
“但废水都排到鱼塘里去,猪粪是堆在一块空地上,让专业公司来收购。”陆蚕良说,养猪场对环境没有污染还是很难的,猪粪与废水暴露在旷野中,蒸发产生的臭气对空气污染很大;放猪粪、排废水的地方还会引来大量蚊蝇,给周边居民的生活带来困扰。
去年,陆蚕良的养猪场所在区域被划为了“禁养区”。今年4月,在考虑许久后,他又当了回“先锋”,成为村里第一个自行拆除养猪场的大户。
不养猪了,地空了出来,要干点什么呢?
陆蚕良决定养蘑菇,换一条创业路。他找到了合作伙伴,对方是有丰富种菇经验的“土专家”。
“平湖蘑菇现在已经在周边小有名气,我现在种蘑菇正符合‘大气候’。”如今,先期1.6万多平方米的钢管蘑菇大棚已基本建成,原本的养猪场上建起了村里最大的蘑菇基地。
“接下来,我还想建一个芦笋种植基地。”陆蚕良信心满满,他相信转型不减效、转产不减收。
严肃对待病死猪“身后事”,确保无害化、无污染
现代养猪业搞起来后,还是有人会问:长期下来,死掉的猪总有一两头,这些死猪该怎么处理?
如今,嘉兴的死亡动物工业化处理能力已达2.5万吨,能够完全满足市域内处理需求。
为了更全面地收集死猪,海盐创新推出“村收、镇集、县处理”三级运行管理模式:村设立固定收集点,开展上门收集;镇(街道)负责将村收集点内的死亡动物运到集中收集暂存点;县卫生处理中心再统一运过来进行无害化处理。
目前,海盐共建造死亡动物集中收集暂存点17个,总冷藏容积650立方,实现了镇(街道)、生猪养殖重点村、千头以上规模养殖场全覆盖。
今年8月,海盐县卫生处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设计日(8小时)处理能力10吨。到目前为止,已累计收集处理死猪2万多头。
目前,嘉兴全市已形成了海盐高温干化;桐乡高温高压生态循环;平湖热解碳化;南湖、秀洲、嘉善和海宁高温生物降解4种死亡动物工业化处理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