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误喝“假酒”甲醇中毒 医生成功用高度酒解毒
晓龙的朋友圈,全是真酒解假酒的讨论。
“真酒解假酒”引发热议,当事医生说: 为患者冒些风险是医生的担当
真酒解假酒的原理:
甲醇(假酒)本身是无毒的,但甲醇经人体代谢,在脱氢酶的作用下会产生甲醛和甲酸,对人体产生伤害。
乙醇(真酒)同样可以在脱氢酶的作用下,产生乙醛和乙酸。
相比甲醇,乙醇与脱氢酶作用能力更强。
所以,真酒喝下去后,酒里的乙醇就会和血液中的甲醇产生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甲醇不会再和脱氢酶产生作用,达到解毒的作用。
这些天,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在网上火了!
前不久,石柱一男子因误喝“假酒”甲醇中毒,危急关头,医生拿出的抢救方案是叫他继续喝高度白酒,用真酒解假酒!而且还真的把病人给救了回来!
这一方法,让网友们大开眼界,也引发全国众多医生讨论。开出“真酒解假酒”处方的该院急救部副主任王晓龙也忍不住感概:第一次这样做,如履薄冰!但作为医生,在有理论依据的情况下为患者冒些风险,更是一种担当。因为,很多损害一旦形成,将不可逆转!
头一回听说?
有依据 “真酒解假酒”是肯定的
这些天,王晓龙的朋友圈,被这条“真酒解假酒”的新闻刷了屏。这两天,仍有同行在他的朋友圈里留言、讨论细节。
“真的是说什么的都有!”王晓龙说,点赞的有几十个,但说得多的还是风险!
治疗结束后,王晓龙对这个案例进行了认真的梳理和总结。
“之前从来没有碰到过!”这也是他作为急诊医生,从业20年来遇到的首例“口服乙醇疗法”案例。
“但结论是肯定的!”王晓龙认为,甲醇中毒时使用乙醇疗法毋庸置疑!
王晓龙解释说,这是有理论依据的。甲醇本身是无毒的,但甲醇经人体代谢,在脱氢酶的作用下会产生甲醛和甲酸,对人体产生伤害。而乙醇(真酒)同样可以在脱氢酶的作用下,产生乙醛和乙酸。
相比甲醇,乙醇与脱氢酶作用能力更强。所以真酒喝下去后,酒里的乙醇就会和血液中的甲醇产生竞争,竞争的结果就是甲醇不会再和脱氢酶产生作用,达到解毒的作用。
而这个办法,王晓龙早前在相关的文献上看到过,也在给学生们上课的时候讲解过。
治疗条件受限?
有风险 但更是医生的担当
理论上虽然说得通,但真这么干,王晓龙还的确是第一次。事实上,使用这个方法的确存在一些风险和问题。王晓龙说,比如,解甲醇中毒可能导致乙醇中毒,还有就是有医生提出的口服乙醇在病人昏迷时不可以使用,否则容易误吸致命,但如果静脉注射乙醇溶液有时可能导致静脉血管炎……
明知有风险,王晓龙为啥还要这样做?
时间回到事情发生时的8月4日凌晨。
王晓龙记得,患者傅先生被紧急转入医院急救部时,是凌晨4点过。来的时候,傅先生的双眼已经看不清了,显示他的视神经已经受到损害,血气分析PH值显示为酸中毒。病史和临床表现确诊为甲醇中毒,而他的家人也已发现他喝的是农家乐煮火锅用的燃料酒精。
“血液净化是毫无疑问的!”王晓龙说,确诊后,第一件事就是上了血液透析机。
同时,他们还做了两件事。一是将血液标本送检,是不是甲醇中毒?浓度是多少?二是通过急诊医生群寻找甲吡唑。王晓龙说,甲吡唑是甲醇中毒的首选解毒剂,但这个药很少有!
不出所料,问遍了大小医院,都没有甲吡唑!
情况紧急,王晓龙才作出了大胆的决定:用“真酒解假酒”!因为甲醇经人体代谢产生的甲醛和甲酸,会对人体造成严重的损害,严重时甚至会失明或死亡……有的损害一旦形成,将不可逆转!
“两害相权取其轻!”王晓龙说,第一次这么干,他心里也不踏实,但紧急情况下,有理论依据为前提,为患者冒些风险,是医生的担当!
临床不会用?
有参考 此前已有治愈先例
事实上,医生们还为傅先生做了更多的考量。
之所以选择“真酒解假酒”,医生们认为傅先生有这个条件。当天清晨7点开始血液净化治疗时,傅先生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意识是清醒的,而且他有饮酒史,每天要喝半斤酒,一斤酒对他来说,不在话下。而血液净化治疗也会带走一些进入血液中的乙醇,降低乙醇中毒风险。
同时,王晓龙开始查阅相关的资料,并从《丁香园医学文献检索网》查询到了甲醇中毒时使用乙醇疗法的先例和使用剂量。此前,一名孩子因误服火锅燃料中毒,最后,医生就是采用了乙醇疗法。
根据文献资料,傅先生的甲醇浓度、代谢性酸中毒指标等是符合这一治疗方法的。
第一个半小时,医生们让傅先生喝了100ml高度白酒。此后每小时喝一次,做透析时,每小时喝35ml白酒,平时每小时喝15-20ml白酒。因为在临床上医生们都是头一次碰到,大家只能通过24小时不间断观察傅先生身体情况、反复调节用量、监测血乙醇水平,来判断治疗的效果。
几小时后,傅先生双眼渐渐复明。最终,经过6天的治疗,傅先生在喝了将近两斤白酒后,出院了。
本报记者 顾晓娟 实习生 吴亚静
■声音
大脸盘子的幸福:还能这么来的,真长见识了!
老曹:还可以这样啊!给经验丰富的医生赞一个!
TOm94008141:冒风险了,这医生,好医生。
桃花醉酒:甘愿为患者承担风险的医生,是大善,是好医生。 【毛洁】来源:重庆晨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