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杨澜推荐的《喜马拉雅天梯》是浙工大老师自掏腰包拍的

24.10.2015  06:59

喜马拉雅天梯》海报

喜马拉雅天梯》导演萧寒

    王石、杨澜、陈坤、舒淇……这些名人这几天都在网上推荐一部纪录片《喜马拉雅天梯》,引发网友疯转。

    自《大圣归来》后,中国电影圈出现了一个名字叫“自来水”(影迷自发推荐)。“自来水”助推《大圣归来》从一开始的不受影院待见,到排片不断上升最后票房大获成功,随后是《夏洛特烦恼》,现在是《喜马拉雅天梯》。该片10月16日上映后,凭借好口碑,超高的上座率,排片率也在慢慢往上升。

    与此同时,这几天一直盯着《喜马拉雅天梯》排片率、上座率和票房的,不仅有影院经理,还有杭州的一位大学老师,浙江工业大学的萧寒,他是《喜马拉雅天梯》导演和出品人之一。萧寒花了四年时间,自掏腰包500万元,拍了这部纪录片。

    昨日,记者独家专访了刚从全国路演回到杭州的萧老师,听他讲述艰辛拍摄和艰难上映背后的故事。

    “自来水”又来了,这次推一部纪录片

    截至昨天,《喜马拉雅天梯》票房正向450万元冲刺,对动则几亿票房的商业片来说,这一数字微不足道,但对一部纪录片来说,已是自法国纪录片《海洋》之后最好的成绩。

    这是一部有着诸多第一的纪录片:全球第一部完整记录珠峰北坡登顶过程的电影,中国第一部超高清4K画质的登山纪录片,第一部把三脚架带上珠峰峰顶的电影,第一部在珠峰海拔6800米完成航拍的电影。

    而且90分钟的《喜马拉雅天梯》瑰丽壮阔的风景背后,潜藏着一系列深刻的探寻。电影镜头的焦点,没有对准远道而来挑战自我的登山客,而是他们背后的年轻高山向导。

    电影聚焦中国唯一以培养高山向导为目的的西藏登山学校,它招生只针对珠峰下面的两座县城那边的牧民的孩子。进入这座学校培训,完成四年学习后,他们就可能成长为登上海拔8848米的高山向导。

    在观看电影时,观众不仅沉浸在世界之巅的让人震撼的壮美风景中,体会冰川质感,也被这些少年感动。

    萧寒表示,这电影有如天助,经历了严苛的自然环境,经费困境等诸多艰辛,甚至连发行宣传费都是众筹的。但电影上映后,不少影迷因为喜欢自发成为“自来水”,这其中有陈坤、王石、舒淇、顾长卫、老狼、谭盾……他们在微博上大力推荐这部纪录片,终于排片率点一点往上爬 ,曙光渐露。

    大学老师

    自掏腰包拍摄

    萧寒看上去微微有点白胖,脾气也比较温和,粗一看很难和高冷的珠峰题材挂上钩。

    《喜马拉雅天梯》2013年9月正式开机,整个拍摄时间是一年一个月,2014年10月拍摄完成。

    而拍摄过程中,最大困难也就是摄制组成员的高原反应。萧寒表示,为了跟拍登山向导的身影,拍摄组在珠峰大本营驻扎了两个月,他的助理患上了中度肺水肿。“有一次要拍星空,摄影师扛着机器爬到了海拔7028米的地方,突然意外摔倒,恰好掉在帐篷上,不然一定会严重摔伤。”萧寒说。

    拍纪录片很苦,市场又不卖座,为何一个大学老师要去拍纪录片呢?

    萧寒笑言自己在美院读了十年书,电台电视台做了十年主持人,又在大学教了十年书,而下一个十年准备交给纪录片:“我是一个很想表达的人。我觉得纪录片本身也充当着存档者的作用,就像电子相册。可能一百年之后的人,看到这个片子,觉得那时候的人会在做这样的事、这样地活着、为这样的事烦恼或开心。

    “另外,加上纪录片门槛也比较低吧。2011年,我带上一个学生,就去丽江,拍了一部《丽江·拉夫斯基》,没想到点击量也有六百万。”萧寒说。

    拍摄《喜马拉雅天梯》,则是他和清华大学好友,教纪录片老师雷建军和梁君健的一次合作。

    聊到拍摄经费,萧寒说一开始以为两三百万就可以拿下,但最后他发现自己花了500万元依旧不行,幸好那时电影品质已初露端倪,有赞助商和其他片方进入后期制作。后期制作时,经朋友介绍,还请来了贾樟柯的“御用”,法国剪辑师马修,而音乐制作团队是两次获得艾美奖的“神奇先生”,最后以1300万元的制作费完成了《喜马拉雅天梯》。

    “真如有天助一样,《大圣归来》出品人之一路伟找到了我。《大圣归来》当初也没钱做发行,是众筹的。《喜马拉雅天梯》现在的宣发费也是路伟众筹的。”萧寒说。

    到昨天,《喜马拉雅天梯》票房超过了430万元,与预期还有距离,但萧寒已非常感恩:“我们在拍这部纪录片的时候,有时真是它在引领我们的讲述,后来又不断有团队加入,非常感恩。拍纪录片很苦,在市场上更是不卖座。如果我们这片子成功了,对整个纪录片行业都会是一种促动。就如《大圣归来》对中国动画产业的促动一样。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记者 陆芳/文 尹炳炎/摄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