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温商精神 服务产业发展 打造温州职业教育升级版

13.05.2017  01:50

近年来,温州职业教育融合“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温商精神,聚焦“扩量、提质、增效、激活”四大目标,为实现浙江新方位下的温州新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一、适应社会需求,提高技术技能人才供给能力

一是扩大职业教育发展规模。对接城市发展和产业发展要求,调整优化中职学校布局,“十二五”期间中职学校迁扩建投入近29亿元,逐渐改变了中职教育“低小散”局面。“十三五”期间,全市计划完成15所职校新建、迁(改、扩)建,中职在校生规模翻一番达到12.5 万人左右。特别是今年9月,温州市职业中专整体迁入占地901亩、投资22亿元的滨海职教中心,到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达1.2万人,将成为全国单体规模最大的职业学校,成为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职教航母。

二是提升职业教育品牌质量。实施名校、名师、名专业建设工程,全市现有中职学校39所,其中国家级重点职校9所、国家级中职改革发展示范校3所、省级示范校7所、省级中职名校2所;紧密对接该市“五一0”产业,加强数控机械、交通运输、新能源、文化创意等12个现代化专业群建设,建成省级骨干品牌专业36个、省级实训基地30个;中职“双师型”教师比例提升至83.1%,建成省级中职名师、技能大师工作室12个,形成了“校企互通、专兼结合、动态组合”的师资团队。

三是提高职业教育服务发展能力。“十二五”以来,该市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近15万毕业生,为企业订单培养学生2万人以上,有效缓解企业“用工荒”,中职学校正成为企业重要人才基地。依托39所中职学校和389所乡镇成人校(社区学校)每年面向企业职工、新型农民、家政服务人员等开展职业技能等培训达140万人次以上,特别是新农民培训,培养了一批养殖大户、创业达人,带动了一大批农民创业致富。

二、创新体制机制,率全省之先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

一是先行先试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近年来,该市加快中职学校引入市场机制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为全省乃至全国提供了典型经验。

二是助推企业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中职学校引入企业行业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不仅使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实现无缝对接,也助推企业做大做强,实现校企共赢。

三是研究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扶持政策。包括鼓励职业院校引入行业、企业等社会力量,开展混合所有制办学;探索通过土地、校舍、设备等要素低租金或零租金的方式将公办职业院校的某些专业、系部交由行业、企业举办;支持职业院校和企业以股份制的形式共建公共实训基地;支持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等。

三、深化产教融合,打造现代工匠和新温商摇篮

一是多形式开展现代学徒制培养。该市现有省级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6家,市级试点单位29家,亚龙、康奈、港华等219家企业深度参与试点工作,企业行业能工巧匠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比例达32.2%,参与学生数占38.1%。促成校企(产教)资源融合、师资融合、学生学徒身份融合、课程融合、文化融合等五大融合,同时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部分县(市)还设立了现代学徒制试点经费,对试点工作中的专家、学生予以专门补助。

二是打造工匠精神引领的校园文化。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思想品德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进企业文化和工匠精神进校园、入课堂,培育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三是推进基于温商精神的创业教育。目前,该市70%以上职校都设立了创业园(创业街)和创业导师团,建成市级以上创业示范基地22个,职业院校的学生正成长为支撑 “温州智造”的生力军,成为新一代温商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