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唐颖陪儿子美国读高中 最后悔没让儿子选烹饪课
唐颖的非虚构作品改名为《加油,小子——美国高中陪读笔记》,已由北京凤凰联动图书发行有限公司出版发行
儿子“O奔”读初中时,因为忘记戴红领巾,老师命令他回家后立刻戴着红领巾回学校一趟,不准坐车只能步行,来回需耗时一个多小时,以示惩罚,而此时已快晚上8点……中国教育的种种问题终于爆发,母亲唐颖(作家,关之琳和霍建华主演的电影《做头》,根据其小说《红颜》改编)决心送儿子去美国读高中,自己也过去陪读。
十月出刊的《收获》杂志刊登了唐颖的非虚构作品《与孩子一起留学:美国高中陪读笔记》,以亲身经历记录了15岁的中国孩子进入美国中学遭遇的各种问题,其中也透视了中国家长的价值观,有作者自身的反省,比如在儿子想选修烹饪课时投了反对票,让他去学似乎更“有用”的课程,直到儿子上大学需独立生活,她才意识到:和学业相比,孩子生活能力的培养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通过电话采访了唐颖,发现她的许多感触不仅对想要送孩子出去留学的家庭有用,对孩子在国内读中学的家庭同样有启发。
打工这件事太重要了
唐颖说,高中最后一年选修课,儿子曾想选烹饪课,可唐颖当时以中国家长的思路,觉得儿子应该把学分用来学数理化,或者英语和艺术。后来O奔读了大学,仍不太会煮东西,这让唐颖后悔不迭,错失了一次训练孩子家务技能的好机会, “孩子学烹饪,其实就是训练他的生活技能,有了生活技能才有资本独立,独立是自我负责的开始,自我负责也就是人格的培养。先学会做人,然后再来谈其他事情。美国高中有很多实用的课程,有些中学还有木匠课。他们动手能力强了,以后到外面打工就不怕了。”
第二件让唐颖后悔的事,就是高中几年,没有像美国家长那样使劲把孩子推出去打工,那时她和儿子去超市买东西,在超市打工的都是儿子的同学。
“打工这件事远远重要过成绩!”现在这已经成为唐颖的重要心得,“在经济低迷找工作不容易的时候,美国毕业生自己开公司,好成绩的中国学生却帮他们打工。中国家长总是更关注孩子的成绩,而不是他的生活能力,以后才会越来越明白,孩子打工挣钱的同时,更是在挣责任心,挣独立生活能力,是比读书成绩更重要的一种学习。儿子去了大学以后,我开始反省自己。当我们把孩子带到美国之后,但我们的思维还是中国式的。中国的教育,不仅是体制的问题,家长的观念也是问题。”
美国式的思维是怎样的呢?唐颖举了一个例子,学校有一个音乐课的旅行,需要从爱城到首都华盛顿,整个旅费近800美金,对美国家庭来说也是一笔比较大的开销。于是,学校安排男生去加油站洗车赚钱,女生回家做糕饼,到社区去售卖,“那天我刚好去朋友家,她的孩子正在卖糕点,就是为了付音乐旅行的费用。另有朋友曾告诉她,他的孩子为了筹钱,挂着牌子到马路上向行人募捐。”
更注意培养孩子的交友能力
唐颖把孩子带离中国学校时,有一种逃离虎口的侥幸,然而,到了美国,她发现孩子的适应更是个问题,比如交友方面。
她发现,美国家长更在意的是自己的孩子是否交到朋友,好像有没有朋友远比学业重要,“我的美国朋友,从来不问我儿子成绩如何,却常问是否在学校交到朋友。美国家长也没有早恋的担忧,恰恰相反会非常开心甚至骄傲地告诉朋友:我儿子有女朋友了!或者:我女儿有男朋友了!所以他们见到我儿子,第一句话便问:有女朋友了吗?”
看点其他新闻:
BBC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中的杭外老师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文 戴维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