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质公诉”奏响智慧乐章
市检察机关智慧辅助办案系统的实践与探索
如何破解案多人少难题、提高办案效率?如何提高办案质量推进司法文明?都是检察机关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
杭州的答案,很有“智慧”。市人民检察院以公诉办案为切入点,以标准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为路径,开发智慧辅助办案系统,探索人工智能在司法办案活动中的应用,有效提升了杭州检察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犯罪嫌疑人蔡某某,我们是杭州市江干区人民检察院的检察官,下面对你进行讯问,请你如实回答问题。”
一大早,检察官王瑛使用远程提审系统,通过视频对一起危险驾驶犯罪嫌疑人进行提审,讯问结束,王检察官又赶紧回到办公室继续审结案件,没有路上的奔波和任何等待。
“以前办理一个案子,有一半甚至更多时间要花在往返和等待上。”市人民检察院公诉二处处长鲍键如是说,“通过远程提审、庭审系统,从过去的看守所、法院、检察院‘三点一线’到现在的‘点对点’,不但节约了诉讼成本,更提高了办案效率。”
2015年以来,杭州市检察机关借力刑事案件速裁程序试点改革的东风,在市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全市14个基层院均建成并使用高清远程提审、远程开庭、远程送达的“三远一网”系统,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同时,在远程视频提审、庭审中加上同步录音录像功能,对于回溯提审、开庭过程,核查证据合法性都提供了重要的支持。此外,检察机关还可以通过远程庭审指挥、观摩庭审实况,进一步强化公诉人出庭支持公诉的能力。
从“码方块字”转变到“智能录入”
“我就在楼下闲逛,等到他们家里人都出去以后就从旁边的矮墙翻进了阳台……”早会结束后,西湖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姜琪打开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对照讯问笔录不停地读着,同时,一段段文字在“李某某涉嫌入室盗窃案审查报告”文档中自动生成。
2016年8月以来,市检察机关根据最高检部署,在六个基层院积极开展智能语音技术试点应用工作。该系统可以将录入的语音实时转化为文字,省去了打字耗费的冗长时间,有效提高了提审笔录、审结报告等法律文书以及案件讨论、检委会等会议记录的及时性、准确性和全面性。
“很多案子光是案卷就有十几本,讯问笔录、审查报告等文书的制作往往要耗费公诉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让公诉人的文字录入负担显著减轻。”姜琪对此有切身体会。
至2017年7月试点结束,共试用案件1064件,占全国使用数的36.7%,公诉人端平均识别率为85.83%,犯罪嫌疑人端平均识别率为71.83%。通过将智能语音识别系统应用于审查报告制作,累计已实现转译审结报告766份208万余字,语音转译的准确率更高达91%以上。
2013年以来,市人民检察院积极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和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审查模式改革,将法律规定、证据标准和习惯做法,以标准化的机制制度加以固定,明确静态的类案审证采证标准、动态的证据流转标准和审查起诉流程标准,逐步形成刑事案件审查“杭标规范”体系。“杭标规范”体系的各类标准模块被嵌入公诉辅助办案系统,公诉人可以通过下拉菜单进行比对审查。
“阅卷是公诉办案中工作量较大、用时较长一个环节。”市检察院技术处处长章俊介绍,“通过该系统,公诉人在做阅卷笔录时,电脑屏幕上一边是电子卷宗、一边是阅卷笔录,公诉人无须翻页,也无须打字,就可以从电子卷宗中抓取相关内容到阅卷笔录中。”
除此之外,系统还可以智能分析起诉意见书中的文字信息,通过语义分析自动提取犯罪嫌疑人身份、前科、犯罪事实、量刑情节等要素并进行分类,辅助公诉人完成阅卷工作。
系统中还输入大量案例,形成案例库,通过大数据分析比对,归纳总结15类100余项办案风险点,智能提出量刑建议。还能一键自动生成审查报告、起诉书等各类文书。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通讯员 杭检 记者 赵芳洲 编辑:陈俊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