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呼吁构孤独症儿童教育框架 为成长保驾护航
图为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国际论坛现场。赵明星
图为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心理学教授徐云发言。赵明星
中新网浙江新闻6月21日电(谢盼盼 苏飞宇)6月19日,孤独症儿童教育教学国际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湖墅学校举行,来自海内外的专家探讨众多新的研究成果及实践经验,其中不少专家呼吁,应尽快探索一个适合中国孤独症儿童群体的教育框架,为孤独症儿童创造一个包容、和谐的社会氛围和强有力的保障条件。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或孤独性障碍等,是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代表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有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据调查显示,中国自孤独症患者已超1000万,其中0到14岁的儿童患病者达200余万,目前中国每年新增的孤独症儿童数量呈上升趋势。
杭州市湖墅学校校长郤玲亚表示,在中国,孤独症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如何解决这一社会问题,让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生活中去,还要从学什么,怎么学入手。
不谋而合的是,浙江工业大学教科学院心理学教授徐云也有类似的看法,当下孤独症儿童的问题确实不容忽视。
徐云表示,在中国,共有8500万残疾人,办好特殊教育,是一个量大面广的工程。这其中,最关键的还是教师对教育教学的重视,探索一个科学合理的孤独症儿童教育框架,才能让孤独症儿童拥有高质量幸福生活。
在本次论坛中,专家们还就如何探索适合中国孤独症儿童群体的教育框架展开了讨论。其中,关于孤独症儿童应该单独编班还是进入普通学校就读,成为了讨论热点。
郤玲亚认为,孤独症群体情况特殊,应针对不同程度的患病情况,进行分类讨论。据悉,目前在杭州80%的孤独症儿童是在普通学校读书。然而,这其中有大部分孤独症儿童的病情并不稳定。由此,要想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孤独症儿童群体的教育框架,还要从教师团队的搭建入手。
与此同时,徐云认为,“与专业的培智学校不同的是,普通学校的教师并没有专业的特殊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所以,经常会出现孤独症儿童失控伤人的事件,这就需要普通学校的教师也要有心理知识的普及。”
当日,杭州市湖墅学校的老师展示该校二年级生活适应《夏天的衣物》的课堂,老师利用真实的衣服和图片教给学生如何识别夏天的衣物。而在课堂上,还有两名陪同老师保障学生的安全。
杭州市湖墅学校作为专业的培智学校,以“正向行为支持”为基础,促进孤独症儿童的沟通、社交、语言等正向行为的增长,“正向行为支持是一种教育理论。主要让孤独症孩子的行为符合社会规范,这需要教师有很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郤玲亚如是说。(完) 【徐施宏】来源:中新网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