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护这一片绿水青山 ——美丽杭州建设综述之一
这座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64.7%,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杭州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留白”的手法,给生态留出了空间,让生态文明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永续发展的基础。
西湖的碧水,映衬着群山的青翠,勾勒出这座城市的秀美模样。
5月的杭州,让人沉醉。
在大自然缤纷的色彩中,绿色是最原始的底色,却也是何其珍贵的亮色。这是一种定力,是一种意境,更是一种品质。
杭州,作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市,正在持续深入推进“美丽杭州”建设,努力呵护着这些醉人的绿、蓬勃的绿,正在努力为这座城市的人们营造天蓝地净、水秀山清的生活图景。
十二年一脉相承
改革开放,杭州从资源小市一跃成为经济强市。然而,欢欣鼓舞的人们蓦然发现,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已追随经济发展的步伐而来。
杭州在“阵痛”中率先惊醒。2003年,生态市建设战略启动;2010年,杭州被列为生态文明试点城市。2013年,杭州市委举行十一届五次全会,作出建设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美丽杭州”,努力成为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决策部署。一年后,市委十一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强调:以发展信息经济为突破口,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推进高起点上新发展。
就在两天前,市委、市政府又拉开了打造“美丽杭州”、建设“两美”浙江示范区行动计划的序幕,再次与“美丽中国”的发展脉搏同频共振。
十二年,生态文明如同一根红线贯穿始终,最终成为我市建设发展的目标追求。
十二年,坚持“一张图、一盘棋”,编制生态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规划六条生态廊道、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十大行动……
十二年,这座城市的森林覆盖率达64.7%,市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5.5平方米。杭州在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用“留白”的手法,给生态留出了空间,让生态文明有了丰富的内涵和永续发展的基础。
多管齐下护美绿水青山
杭州自然禀赋得天独厚,传承和保护好这片山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首要内容。在临安,为传承古人留下的自然人文资源,就有着一条“五不”铁律:不动山、不填塘、不砍树、不搬河石、不拆有历史价值房屋。
而在传承的同时,对生态的持久修复愈加显现出这座城市的决心和态度——
从2007年开始,杭州先后启动了三轮半山和北大桥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工作,八年时间的接力,让城北从一个杭州的工业污染“重灾区”转身成为宜居宜业之区。就在今年,一个更大的动作正在进行:杭州年内力争关停半山电厂燃煤机组和杭钢半山基地产能,此举将减少杭州6成的燃煤量。
类似的修复在杭州并不鲜见,从西湖、西溪湿地、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等综保工程,到“四边三化”、“三江两岸”生态景观保护与建设工程;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当下的“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精心呵护下的“人间天堂”愈发彰显新姿。十多年间,西湖文化景观、京杭大运河先后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西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去年以来,杭州更是把“治水、治气、治废、治堵”“四治”作为政府最大的民生工程,多管齐下修复因经济发展和人为活动破坏的环境,努力使美丽杭州由画卷变为现实。
在建德市的莲花溪,在滨江的孔家河,在拱墅的后横港,同这些昔日的墨汁河水变清流一样,越来越多家门口的小河成了可游泳的河。在生态发展的道路上,杭州目标定位不断升级,绿色理念正深入人心——
2013年,杭州宣布淳安县单列考核,考核指挥棒从GDP转向生态保护、生态经济、保障和改善民生。
2015年的十件民生实事中,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加大雾霾治理力度、改善城乡人居环境位列三席。
吾城吾乡美美与共
在杭州,乡村像城市,乡村又不完全是城市。城与乡的并进,是杭州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抹亮色。
早在十年前,杭州就启动了“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自从确立生态市建设目标以来,杭州每年安排10亿元资金推进农村生态文明示范工程,每年在12个领域开展50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态工程,整体推进农村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文化建设。
如今,变化正在杭州的乡间悄然发生——
三年时间,杭州将对1667个行政村、41.8万户进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同时打造150个现代民宿示范点,完成1500幢具有示范效应的民宿户改造。
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已经全面展开,在桐庐,垃圾分类还分出一条完整可循环的生态产业链。
太湖源头的临安白沙村,清新的空气吸引着每年数以万计的游人络绎不绝前来领略“美丽乡村”的风采。
桐庐荻浦村,乡村原本破旧不堪的牛栏猪舍,摇身一变,成了感受复古情怀的茶室、咖啡厅,开张的第一个“五一”,单日营业额超过1万元。
……
村美了,民富了。放眼杭州,千岛湖畔的下姜村、新安江畔的桂花村、天目山麓的闽坞村……这些如珍珠般散落在山山水水之间的美丽乡村、精品村,正在串起“美丽杭州”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记者 王力 编辑:陈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