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特别策划│ 全国“第一槌” 敲出铿锵之声

24.04.2018  12:21

  时空穿越到18年前:随着拍卖师那一记槌声重重地落下,整个拍卖现场顿时沸腾了……

  2000年12月25日下午,海盐县政府9楼会议室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我省采矿权出让第一槌,也是全国采矿权出让第一槌将在这里敲响。

  海盐县原六里紫云石料二厂开采区块采矿权拍卖会,引来了当地和邻近县(市)的9名竞拍者,他们看中了该开采区块约520万吨储量的普通建筑石料为期10年的开采权。   

  下午2时30分,拍卖会开始。当拍卖师宣布起拍价为30万元时,竞买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竞价战。经过20多分钟的紧张角逐,采矿权价格一路飙升,海宁市袁花镇镇东村村民黄建良,最后以296万元的出价取得了原六里紫云石料二厂开采区块采矿权。   

  这次拍卖会最后的成交价格高出起拍价近9倍,令拍卖现场200余名观摩者大跌眼镜,由此看出市场的巨大魔力。石料矿产资源并不丰富的海盐县,由于邻近上海,矿产品销售颇有市场优势。此外,通过矿产资源规划的实施,海盐县的石料矿山已从1999年的48家压缩到2000年的20多家。这无疑激发起了竞买者投资石料开采业的欲望。

  原国土资源部相关负责人在拍卖现场表示,采矿权实行拍卖出让,既体现了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又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市场优化配置。这场拍卖会为全省乃至全国矿业权出让、矿业权市场的培育、矿业权有偿使用制度的建立探索了经验。   

  这场采矿权拍卖会改变了长期以来浙江省石料采矿权无偿取得的方式。时任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潘圣明在拍卖现场会表示,要以石料矿产作为全省采矿权拍卖的突破口,并从2001年起,全省石料矿山的采矿权原则上停止行政授予,将采用招标拍卖方式出让。   

  回想起当年全省采矿权拍卖“第一槌”,现任浙江省矿业联合会会长潘圣明仍然激动不已。自从海盐采矿权拍卖之后,浙江省加速推进采矿权市场建设,全省各地采矿权拍卖的槌声四处响起,拍卖的矿种从乙类矿产扩大到甲类矿产,采矿权有偿使用的范围从新矿山扩大到老矿山。

  省共有偿出让采矿权238个,2002年全省共有偿出让采矿权1369个,2003年全省共有偿出让采矿权1935个。到2006年底,全省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采矿权市场基本形成,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所有新推出的采矿权一律实行招拍挂出让。从此,我省告别了采矿权无偿使用的时代。

  2018年4月16日下午,在原紫云石料二厂开采区,当年采矿权拍卖的见证人李邵良,默默地抚摸着质地坚硬、用于建筑材料的凝灰岩,目光流露出复杂的神情。李邵良是海盐县澉浦镇紫金山村党总支书记,他目睹了紫云石料二厂开采区30多年的变迁。   

  李邵良告诉记者,1985年,紫云石料二厂由村集体开采,由于吃“大锅饭”,经营管理不善,石料厂连续多年亏损。石料厂的采矿权拍卖后,紫云石料有限公司很快打开了市场,开采的石料90%销往上海。公司赚钱了,每年还交给村集体一二十万元管理费,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而在采矿权拍卖前,村集体几乎没有经济收入。”   

  大约在2009年,紫云石料公司停产,矿区成了废弃矿地。2012年,当地政府引进影视文化产业项目,并在原紫云石料矿区建成了占地面积约200亩的影视拍摄基地。“影视拍摄项目建成后,环境变美了,产业发展了,乡村旅游兴起了;游客们来到影视拍摄区观光、旅游、用餐、住宿、购买当地农副产品,给村民带来了增收。”李邵良说。

图为利用废弃矿区建设的影视基地。

  谢军叶,在“第一槌”那一年跨入国土资源部门,现为海盐县国土资源局地矿科副科长。“18年一晃过去了,矿山越来越少,矿产资源管理工作也面临转型。

  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如何跑好“接力赛”?海盐已有新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点从矿产资源管理向矿地综合利用、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以及基本农田质量建档、监测等领域转移,为系统查明、科学规划、合理利用全县的自然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提供支撑服务。”海盐县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海盐“第一槌”,槌声历久弥新,既是结果,更是开启。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我省矿产资源管理工作将继续用改革之槌,敲击出新时代的铿锵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