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兴区探索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为积极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今年以来,湖州市吴兴区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需求为导向,以效能为核心,以改革为动力,因地制宜探索新方法新途径,全力调动全区文化单位、文化人才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全区文化阵地的服务功能,努力让百姓享受更“对口味”的公共文化服务。
一、创新打造“文化快递”,促进服务供给需求对等化
一是市区共建网络平台,“文化商品”上架待选。积极对接“互联网+”概念,利用信息化技术充分整合现有网络资源,联合“文化有请、专家有约”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开通吴兴区服务专版、微信客户端,将区域内文化类专家人才、文化品牌活动等公共文化服务进行线上推广,增强与群众的文化互动。二是区镇联动配送服务,“文化物流”覆盖全区。探索架构吴兴区域内“1+N”文化加油站服务机构,“1”,即1个总站,设在吴兴区文化馆;“N”,即N个分站,在各乡镇、街道文化站等处设立分站,发挥镇(街)文化能人、草根艺术团服务作用,形成点面结合、全域覆盖的工作格局。三是线上线下按需预约,“文化服务”轻松到家。改变了以往单一的送文化下乡模式,由原来的“村村演”变成“村村点”,改变以往千场电影“埋头送”,电影下乡点播“按需送”,“点演出”“点节目”成为新时尚。今年计划组织文艺活动进礼堂300余场次,探索 “点单”开展各种民间文艺和民俗文化活动200余次。
二、积极借助“社会力量”,实现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
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从文化设施、文化活动、文化团体方面加强了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引导,形成公共文化服务“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格局。一是“投资建设型”典型引路。配合省市文件精神,大力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在全区现有7家民办博物馆的基础上,不断细化民办博物馆的相关帮扶办法,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加强基层文化单位与辖区内民办博物馆的交流互动,促进民办博物馆建设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发展。二是“活动运作型”全面推广。除送戏下乡、文化走亲等活动引入专业文化企业开展服务外包外,还在“车间好声音”等大型区级品牌活动运作上探索政府与企业共同参与模式,通过政府提供资金补助、安全保障等多方支持,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投资举办或参与运作政府大型品牌文化活动,达到了政府节约成本、企业扩大知名度的“双赢”效果。三是“社团服务型”合作深化。以业余团队、文化志愿者服务为代表,如一批企业家和文艺爱好者纷纷通过个人出资出力等方式组建基层业余文艺团队,组织开展服务基层的文化活动,如与湖州城市交响乐团、吴兴区“吴兴之星”青少年管乐团合作,在20所辖区学校建立的“音艺梦想”青少年艺术培训基地,让青少年在校就能学到高雅艺术,使得文化艺术培训的领域和方式得到了丰富与拓展。
三、大力发扬“工匠精神”,推动服务供给内容特色化
一是育强配全“文化匠人”。通过组建“吴兴之星”艺术团,不断完善吴兴区艺术专家人才、开辟出一条区校合作、共建团队的路径。根据群众需求开展菜单式基层文体队伍培育,指派辅导员下村直接辅导,每年组织培训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300多人次,基层文体爱好者6000人次以上,创建“舞动稻穗龙”等基层群众文艺团队484支,实现村(社区)全覆盖,使群众成为舞台上的主人翁,不断延伸文化品牌的传播,让文化品牌保持鲜活的生命力。二是传承创新“文化匠思”。不断拓展公益培训的广度和深度,从区文化馆舞蹈、声乐、书画等传统培训内容出发,在传承中创新探索,力求公益培训有“艺”思。以公共场馆为主阵地,串联文化礼堂、社区文化活动室等多种平台载体,构筑公益培训15分钟文化圈,使文化服务触手可及。“守望之约——吴兴区非遗培训”自开展以来,好评如潮,今年将探索培训学员固定化,强化教学基地的培育,使其从体验非遗向基本掌握非遗技艺转变,为非遗传承注入年轻因子,打响非遗文化品牌活动。三是弘扬提升“文化匠心”。通过扎实推进基层文化建设,每年举办“吴兴之星”品牌系列文化活动100余场,连续五年每年举办“车间好声音”演唱大赛等活动,吸引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吴兴之星”“车间好声音等”文化品牌日益深入人心,真正让群众文化生根、开花、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