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 陶瓷的“声音”

29.10.2014  14:18

她说,杭州女人就像一只白瓷碗,简单纯碎,却独一无二。

地上河流的潺潺诉说、风吹树枝的沙沙细语……

你听到大自然里窸窸窣窣的声音了吗?你感受到那些盘旋在耳边的喃喃细语了吗?

她在陶瓷里打磨时光,寻找生活的诗意;她将周遭的“耳语”,全部镌刻在那些深深浅浅的沟壑里;她想告诉你,大自然的一些秘密……

在法国小村庄当学徒学习6年陶艺

2006年,当江昕荷在法国马赛美院研修物品设计与艺术初次接触到陶瓷时,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业后,为了拜师学艺,她与另外两个志趣相投的中国姑娘一起,跑到法国北部的一个陶艺工作室当学徒。那时,她们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只有160个居民,和依靠一个邮筒、一辆巴士车跟外界联系的小村庄。那种被大自然完全包裹的生活方式之下,诞生了一系列大量融入自然之音的陶瓷作品,它们是江昕荷和伙伴们最初的创作,也是她创建陶瓷之梦的起点。那段日子里,她听到了陶瓷的“声音”。

回国后,这三个在法国结识的姑娘,辗转来到杭州龙坞镇的桐坞村,在满山茶树边,建立了自己的陶瓷工作坊。2年多的时间里,3个姑娘始终分工明确,江昕荷与另一个搭档兼顾设计和制作,而剩下一个常驻法国,在当地寻找销售渠道。

记录下陶瓷的“耳语

江昕荷与搭档将自己的陶瓷作坊取名为“耳语工作室”(atelier murmur)。“耳语”这个名字,令人联想到轻声细语和暖暖的气息,再加上作品中透出的轻盈和敏感,以及那份静谧和天然气质,都渗透出一种与杭州相宜的素雅调子。

按照江昕荷的理解,法语中Murmur的意思是盘旋在耳边的声音,是大自然里的声音。“这些‘声音’也许在繁杂的生活中会被人们忽略、掩埋,或听过即忘。但当我们‘听’到了,就可以用陶瓷的形式认真记录下来、表达出来。”江昕荷希望更多人可以停顿下来,在使用这些物品的同时真切感受到许多陶瓷不为人知的声音。所以,在她的工作室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不像陶瓷”的作品,比如那些轻薄如纸的烛台,很多人用手触碰它的时候会感叹,原来陶瓷可以做到这样薄和透,拿在手上仿佛稍用力气就会碎似的。

江昕荷的大部分设计作品,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来自自然的情感与巧妙创新的融合,对她来说,工作与生活就是一场自己与大自然之间的对话,而陶瓷就是当中一个最美妙的“”。“陶瓷是什么样,生活就是什么样”,为了更好地投入自然环境,她索性把家也安置在了工作室附近的茶园旁边。每天清晨推开窗,眼前便是大片的茶树,与大自然仅一步之遥。

于是,周遭的一切都成了江昕荷的灵感:身边的动物、地上的河流、天空的飞鸟、林中的树枝……她将这些自然环境中的具象素材,融入到自己的设计中,就形成了这些承载着情感和故事的美丽作品。

比如“耳语”工作室最卖座的叶子纹理系列,灵感来自法国的一种树叶;有着不同层次蓝色山水纹理的盘子,是向中国山水画致敬的新作品;还有竹叶纹理灯具系列,是向云溪竹径致敬的新作品,上面的纹理呈现了竹叶被风吹动时的各种形态。

来源:青年时报        作者:        编辑:高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