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懂市场“弦外音”

05.03.2015  12:09
  偶然之中有必然。这是辩证法。 
  近段时间,因为国内消费者抢购日本产电饭煲、马桶盖等,引发网上网下持续不断热议,也让不少国内企业感到尴尬:何以如此不受家门口的消费者待见?漂洋过海去买奢侈品也罢了,马桶盖、电饭煲这样的日用产品竟也如此。
  消费者用脚投票,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事实上,同样的热情也曾经投射在国产商品上。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其时,尽管囊中羞涩,对于“凤凰”、“永久”等国产名牌,国人也一度有着“一朝拥有,天长地久”的消费热情。所不同的是,彼时正值“短缺经济”时代,市场供应极度乏力,以至于并不强大的需求也尽显强势。而今时,多个产业产能饱和,市场供应极大丰富。
  这样比较是有意义的。可以让我们更清晰看到,一旦拉长历史坐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供需态势或有不同,但有一点是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没有发生改变的,那就是:消费者对更好产品的追求是永恒的,这种需求与购买力正相关,或抑制一时,但终究相互匹配。某种意义上,这种追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既如此,日本电饭煲、马桶盖的走红,就不再难以理解,更无需用非市场经济的理由去解释。这就是市场经济的常识和常态:消费需求一旦在本地市场得不到满足,就会通过其他合法渠道去自我满足。如果不是这样,许多事情都会变得无法理解,比如,为什么会发生国际贸易?
  但这还只是其一。
  真正的问题在于:为什么是“现在”?“马桶盖”也好,“电饭煲”也好,还包括此前海外代购中那些热销的欧美日产品,为什么是在这几年国内消费者对好产品的需求达到了如此程度?
  当然并非偶然。笔者认为,所有这些传递出一个共同的强烈信号:中国经济已经到了实质性转型的阶段,这将是一个由消费升级驱动供给转型的新成长时代。在这个新时代,最具深远意义的大事件就是——中等收入群体的真正崛起,他们将成为引领消费市场的主导性力量。
  这将是一个有着世界级意义的伟大变化。如果说,过去30年,中国成为了世界级的工厂。那么,在新的30年中,中国将成为世界级的市场。这种变化,既是市场体量的大扩容,也将是一个产业资本和财富重新分配的过程。换言之,这是全世界企业的大机会。
  近水楼台先得月。面对“家门口”的市场巨变,对包括浙商在内的中国制造业的企业家而言,短期看也许挑战多多,中长期看则必然是历史性的成长机遇。那些抓住了机遇、拿出了好产品的企业,将在这一过程中成长为世界级企业,犹如今天欧美日发达国家的一流企业。
  分享这一机遇,浙江企业有理由走在前面。浙江是外贸大省,过去这些年,从OEM(代工)到ODM(设计加工)乃至自主品牌起步,大量浙江企业通过对欧美日的出口训练,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制造基础,实际上已经具备了好产品供给能力。只是因为过去出口为主甚至纯出口,国内消费者无缘认识这些企业以及他们的好产品。比如,在今年的“华交会”上,本报记者观察到的一些浙江企业,他们拿出的产品,从设计水平到细节制造,都已经具备了满足国内市场消费升级的供给能力。
  当然,也有一种长期以来的认识:出口和内销是不一样的。出口相对单纯,管好制造环节就行。内销则复杂很多,且不论市场诚信度的差异,仅营销成本一项就让一般企业难以承受。但是,这种观点,如果说在10年前还有较强现实支撑的话,现在却已经日渐站不住脚。越来越清晰的现实是,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程度的提升,中国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差异在不断被抹平,再用两个市场的眼光来看待国内外市场的差异,已经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上,有心者不妨去观察下,就在过去这十年,国内崛起了多少从纯出口到内外贸并举的企业。
  还值得一提的变化是,与十年前相比,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大增加了浙江企业把“制造力”变现为自主“好产品”的可能性。小米的经典案例已经众人皆知。在慈溪,记者也曾经采访过一家本地电商企业,其商业模式就是:与慈溪有实力的制造企业联合,帮助这些企业通过电商舞台打造自有品牌、拓展内需市场。
  机遇近在咫尺,但绝非触手可及。在已经上演的中国市场消费升级盛宴中,谁将成为分享者,谁会成为失落者?在笔者看来,这是当下浙商必须认真琢磨的存亡问题。笔者愿意在这里重温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新常态特征做出的一段重要论述:从消费需求看,过去我国消费具有明显的模仿型排浪式特征,现在模仿型排浪式消费阶段基本结束,个性化、多样化消费渐成主流,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通过创新供给激活需求的重要性显著上升。而循着这一思路逻辑,再去审视去年浙江省打造“浙江制造”统一品牌的战略,其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市场在变,消费者在变,你做好准备了吗?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