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90后大学生回乡创办多肉“后花园”
近几年来,叶片肥厚、长相可爱的多肉植物越来越受年轻人的追捧。嵊州市90后小夫妻章柳青、相威,也从中看到了商机,大学一毕业,就双双回到家乡搭起大棚,当起了专门栽培多肉植物的农民,他们给自己的多肉园取了个名字“后·花园”。
近日,在嵊州市甘霖镇后史村的多肉大棚里时,25岁的章柳青跟她的丈夫相威正在细心地打理一盆多肉植物。“这盆已经徒长了,有点可惜。”章柳青心疼地说。这盆叫做小球玫瑰的多肉植物,是第一批货,但由于那段时间长时间的阴雨天气,多肉缺少太阳照射,就变得不那么美观了。“希望经过我们的精心照料,能让它恢复生机。”章柳青说道。
一边学习一边做
章柳青告诉记者,他们都是刚刚大学毕业不久,这也是他们的第一份事业。对于这第一份事业,他们一直秉持一边学习一边摸索的理念,从中寻找走向成功之路。
章柳青在大学里读的是服装设计专业,而相威读的是机械工程专业,两人的专业与种植行业完全不相关暂且不说,从小到大,他们连农活也几乎都没干过。“对于种植多肉,完全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章柳青说,由于两人没有一点的相关经验,只有通过自己看书和上网查询来慢慢摸索,有时也去别的种“多肉”的朋友那里讨教一二,有时也会到全国各地的“多肉”基地里去观察学习。
短短3个月的时间,章柳青与丈夫相威,从对“多肉”的一无所知变成了半个“多肉”专家。“比如说,我今天看见这盆植物的状态不太好,那我就去查关于这颗植物的习性,然后再根据习性来照顾。”眼下,大棚里的每一株“多肉”的习性,夫妻俩都掌握得清清楚楚,哪些需要阳光直射,哪些比较喜欢阴凉,哪些要浇水比较多,哪些又比较喜欢干旱,他们都一一作了分类。
打造城市后花园
“后·花园”占地一亩多,一共有两个大棚,多肉植物的品种,从常见的到稀有的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在一旁的花架上,我们也看到了很多有趣的摆盘,章柳青骄傲地告诉我们,这可都是她自己培育,再搭配出来的。
章柳青说,“多肉”的颜色丰富多彩,而且有些多肉品种会因为光照的不同,在一株里面会产生渐变色。“像这株,你看它现在是绿色的,但是光照时间长了,就会慢慢变成红色,很漂亮。”指着花架上的一株多肉,她说道,每每看到变色,她都会觉得很神奇,也会对多肉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我看着一盆盆经过我的手,变得更美丽的多肉,就很有成就感。”章柳青高兴地说。
现在夫妻俩的大棚里有了展览区、培育区,对于另一侧的空地,夫妻俩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打算。
“以后打算在这里摆几张桌椅,可以泡茶休息。”夫妻俩希望多肉园不仅是可以让市民种植、欣赏,更重要的是希望能成为市民休闲的好去处,打造一个城市“后·花园”。
“不是说要他们来买多肉,就是希望他们把这里当成公园,让他们觉得逛的时候可以很放松,很休闲。”相威说。(嵊州市农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