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80后爱上羽毛扇用青春为非遗接力

02.05.2015  11:56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数千年来,羽毛扇已成为我们民族传统而独特的一种工艺品。轻摇羽扇,波澜不惊,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空城计,即便在生死存亡之际,与诸葛亮有关的一出出精彩大戏的上演,都离不了羽毛扇这一道具。小小一把扇子,简直就成了军师智慧与才干的象征。

  在空调等现代电器还没有普及的时候,羽毛扇曾停留于我们的记忆中,夏夜星空下纳凉,几乎人手一把羽毛扇,徐徐清风驱散了闷热与烦躁。然而现在,这些精致的扇子已经与我们渐行渐远……“虽然近年来非遗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天工羽毛扇先后入选浙江老字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但这项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曾一度面临后继乏人的困境。”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副所长沈国民说,幸得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目前两位本地80后女孩已经正式加入非遗传承队伍,用青春为非遗接力。

  挑选传人:做羽扇还得牙口好

  选毛,出片,洗毛,理片,修片,缝片,装柄,排扇,装绒,画花……一把羽扇的制作,需要经过十余道主要工序,其间的大小工序则多达30余道。向以选料严格,毛片平薄,制工精细,造型美观而闻名的湖州羽毛扇,基本继承了这些传统工艺。

  在湖州天工羽毛扇研究所的制作室,身着蓝色工作服的几名制作者正在聚精会神工作。年纪最大的是殷根毛师傅,今年69岁了,做羽毛扇已经50多年,可是在手工台前依然毫不含糊,手脚麻利,他幽默地说:“从十几岁开始学这门手艺,我可是从来没跳过槽呐!

  简单的木桌上零零碎碎放着十来件工具,制作者在明亮的光源下熟练拿起十几根羽毛,用针线麻利串好放在一边,接着又拿起十几片羽毛重复刚才的动作……这是繁杂制作工序中的一道。

  近几年来,湖州羽毛扇省级传承人、市级传承人先后退休,研究所里只剩69岁的殷根毛师傅在苦苦坚守,可以想象,这一项传统工艺将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如何把羽毛扇的制作工艺传承下去?在市、区各级非遗中心和其他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研究所将面向社会招收学徒正式提上了日程。

  沈国民告诉记者,去年底这一消息发出后,得到了市民的热烈响应,前后共有百余人报名。“不过在学徒的挑选上,有几方面是我们比较看重的,首先要能吃苦,然后对于羽毛扇制作得有足够的兴趣。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由于在复杂的工序中有一道需要用牙齿咬线,因此在身体素质上,除了要眼神好、臂力足,手脚灵活,接受能力强,关键还得牙口好。“经过严格挑选后我们在应试者中留下几名,试用一个月,其中一名40岁的应征者,最后就因为牙不行,没有通过试用。”沈国民和殷师傅告诉记者。而留下的两名女孩都是80后——小徐和小杨,虽然以前都没有手工经验,但在殷师傅的耐心调教下,对于所学工序她们基本已经能上手。小杨学的是装柄,小徐学的是理片、缝片,由于比小杨早来了几个月,小徐操作已经比较熟练。

  青春接力:非遗注入年轻活力

  半月扇、京式扇、长柄扇、诸葛扇、桃形扇、折扇……说起羽扇的种类,大约有100余种,流行于市面的主要有诸葛扇、桃形扇、圆形扇、半月扇和绒折5种。其中桃形扇在1981年全国扇子质量评比中,由于造形美观和工艺高超而获得第一名。

  由于制作纯系手工,湖州羽毛扇在外面市场上非常受欢迎。记者了解到,研究所每年制作的羽扇都处于供不应求状态,即便人手短缺,年销售也在2万把左右,羽扇档次从几元到几百元都有,主要销往上海、北京、武汉、杭州、宁波等地,一些还被转销到国外。而最受欢迎的还数用家禽羽毛做的家如月扇,价格亲民又结实耐用,因此长期大批量制作。

  一片片羽毛在80后女孩的手中上下翻飞,不一会儿就整齐地排列好,一把羽扇的雏形初现,学徒小徐正在操作的就是理片。“湖州羽毛扇讲求的就是精致精巧,之所以有如此多工序,是因为我们将呈现一件工艺品,而不是简单粗糙的日常用品,在每一道工序上我们都不会潦草马虎、敷衍了事。”殷师傅说。

  对于年轻的学徒来说,这项手工活略显单调,也没有想象中轻松。“干得挺累的,特别佩服师傅一干就是几十年!

  而殷师傅则认为年轻人的到来,为古老的非遗和刻板的工作室带来了活力。对于两个徒弟的表现,他这样评价:很刻苦,学得非常认真。

  “来到这里后,常听老师傅说起从前的故事,湖州羽毛扇厂曾经有过辉煌的历史,在上世纪80年代多达数百名工人,仅装柄一道工序就有28个工人,出片则更多,有32名工人……”两个80后女孩说,“我们现在是从零开始,虽然挺累的,从基本的工序学起,即使反反复复只有一道,也要把它学好学精。师傅很有耐心,但非遗的传承不仅靠你我,更需要全社会的热情关注,相信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精美的羽扇会一直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