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10名抗战老兵代表今天乘车经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03.09.2015  13:33

   浙江在线09月03日讯 (钱江晚报特派记者黄小星陈伟斌文/摄发自北京) 这是一次跨越70年的致敬: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方队中,曾经舍生忘死、共赴国难的322名抗战老兵代表,将组成方队,乘车率先受阅。他们大多已年过耄耋,白发苍苍,但仍然精神矍铄,壮心不已。

  浙江参加阅兵的包括1位抗战老兵、8位支前模范、1位烈士家属。今天,他们将在摩托车礼宾护卫方队的护卫下,乘车经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

  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听一听,他们有着怎样的故事。

  人物档案:康明才,1923年生,原浙江省军区司令员,曾率部解放象山。

   康明才:身经百战的老司令

  此次参阅的抗战老兵队伍中,原浙江省军区司令员康明才便是其中一员,在出发前往北京前,本报记者见到了康明才老人,如今的他依旧精神矍铄,身体硬朗。

  据了解,康明才老人1923年10月出生在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阴平镇种庄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9年8月参加了邵剑秋领导的抗日游击队。同年底,邵剑秋部改编为八路军一一五师运河支队,他在三中队当战士。抗日战争时期参加了打峄县、杜庄、旺庄、涧头集、许羊山等著名战斗。

  建国后,1951年任二十二军六十五师一九三团团长。1952年,参加抗美援朝,在前线参战半年。此后历任六十五师副师长、舟嵊要塞区守备区政委;舟嵊要塞区参谋长、副司令员;南京军区副参谋长;浙江省军区司令员等职。

  人物档案:高碧英,1937年生,现居杭州,抗日名将高致嵩的女儿。

   高碧英:父亲牺牲时,我刚满7个月

  9月3日那天,高碧英将作为浙抗战烈士遗属,到北京参加阅兵。

  这位在战火中出生的老人,是抗日名将高致嵩的女儿。

  高致嵩,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集团军88师264旅旅长。1937年,南京大屠杀前一日,高致嵩率部队在雨花台激战日寇,与敌人同归于尽。国民政府追晋其为陆军中将。

  1986年3月,高致嵩被浙江省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2014年9月1日,高致嵩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

  目前,高碧英定居在杭州市江干区采荷街道绿茗社区。和大多数烈士家属一样,她的记忆里有关父亲的印象少之又少,“父亲牺牲时,我刚满7个月,还是个婴儿。”

  解放后,高碧英跟随母亲、表姐回到了杭州。

  人物档案:高建平,1921年生,现居临安。除了支前,还带着全村乡亲北渡黄河躲避日寇。

   高建平:20岁时就成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今年94岁高龄的高建平老人,虽然已经在临安生活了大半辈子,但至今说话时还带有浓浓的山东味儿。这位出生于与山东泗水县柘沟镇圣府岭村人的抗战支前模范,在年仅20岁时就已经成为了村里的妇救会主任。

  “那时除了要为前线战士们准备衣物食品,还要带着百姓们躲避日寇的扫荡。”儿子刘学云说,老人曾为了让全村百姓不被日寇所害,带着整村的人逃离泗水,一度跟着八路军到了黄河以北的滨州惠民县,并且在那里生活了一年。后来,她在1949年随军南下,从此在临安安顿下来。

  人物档案:王云锁,1920年生,永康人,曾是一名地下党员,参加抗日游击队保卫乡亲。

   王云锁:在当地成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

  今年96岁的王云锁,是永康市人民医院的离休干部。上世纪40年代,他就跟着他的大姐夫、大革命时期的共产党员颜金元一起干地下工作。1942年,日本人来掠夺武义的萤石矿资源,当时日本人在那里有一个小分队。

  一天,颜金元找到他,让他动员自己的父亲交出乡公所的十来支步枪和弹药,在当地成立了一支抗日游击队。这支队伍发展到30多人,使日本人不敢进犯三十里坑。

  当时,他们还成立了青年自治会,这是地下党的外围组织,杀汉奸。1945,他还参与联络组织烧掉赤川村后山赤岩尖的炮台。1945年,日本人撤出三十里坑。新中国成立后,王云锁到永康卫生院工作,也就是后来的永康市人民医院,一直工作到离休。

  人物档案:叶三虎,1926年生,武义人。矿区老民兵,参与矿工暴动反抗日军压迫。

   叶三虎:一个月里参加了三次矿工暴动

  1926年7月,叶三虎出生在安徽省蚌埠市五河县,因为家乡沦陷,他被日军抓走,押往华南某地修铁路。1942年,又被日军逼迫,用汽车押送到杭州、金华,最后到武义开采萤石矿。叶三虎回忆,当时武义萤石矿的矿工大多是日军从沦陷区抓来的壮丁。

  叶三虎来到武义矿场后,就加入了当地的民兵组织,暗中组织矿工拖慢开采进度。他曾在一个月里参加了三次矿工暴动,反抗日军的压迫,这三次暴动中的组织带头者,都被日军残忍杀害。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幸存的劳工才重获自由。

  人物档案:范仁秀,1928年生,龙泉市住龙镇建胜村人,曾在后方积极支援前线。

   范仁秀:做军鞋、做军衣,照料伤病员

  1928年,范仁秀出生于龙泉市住龙镇建胜村西坑自然村。1940年,因为生活所迫,范仁秀被送到福建省浦城县坑尾行政村马趾自然村当童养媳。但这是一个支持革命的家庭,因此除做家务之外,范仁秀特别关心来来往往的抗日战士,跟浙西南抗日救亡工作团接触较多。做军鞋、做军衣、交公粮、照料伤病员,她把这些事看得比自己家里的事更重要。1941年至1942年,抗战形势十分严峻。范仁秀总是竭尽所能,为来往的战士们送水、送饭,做好相关的后勤保障工作。一次,有位赵姓的伤员,发着高烧,已经奄奄一息,大伙都以为没救了。但范仁秀没有放弃,给伤员处理好伤口,敷上中草药,最后救起来了。

  人物档案:张志新,1927年出生,现居缙云县胡源乡章村,曾参加革命斗争,左眼失明。

   张志新:专门为当地的共产党送信

  16岁之前,张志新在地主家打过长工,烧过木炭,16岁时坚持去读村小,由此也接受了不少新思想。

  张志新曾回忆说,从那时起,班里几个有志青年就较早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带领下班里成立了一个三人读书会,专门负责为当地的共产党送信。

  除了送信,张志新还参加革命斗争,去过永康、仙居、温州等地。张志新的左眼早已完全失明,这是战争年代的印记。

  人物档案:蓝发英,1926年出生在遂昌,支前模范,曾与敌人斗智斗勇。

   蓝发英:地下党秘密集会时,我丈夫放哨,我负责烧水烧饭

  今年90岁的蓝发英,穿着一身纯蓝色上衣和纯黑色裤子。这简洁的畲族日常服装衬着她一脸宁静,很难想象,70多年前,她曾在深山里与敌人斗智斗勇。

  石练镇在遂昌县西南部,距离县城接近30公里,这里山高路险。地下党组织经常在蓝发英家秘密集会。“当时,我只有17岁。开会时,我丈夫负责在门口放哨,我负责烧水、烧饭等。”蓝发英回忆说。老百姓为地下党服务非常危险,假如被抓到,轻则坐牢,重则枪毙。一天晚上,地下党员刚到齐,正准备开会,五六十个背着枪的敌人前来查问。“我公公让婆婆带着同志们从后门悄悄撤离,他一个人应付这些敌人。”好在后来有惊无险。

  人物档案:刘武斌,1926年生,青田人,曾担任中国共产党景宁地下交通联络员。

   刘武斌:宁死不做亡国奴

  刘武斌是青田县唯一的抗战老兵代表,这次,他的儿子刘永明陪同他赴京受阅。

  刘永明介绍说,1941年至1949年九年间,父亲担任中国共产党景宁地下交通联络员。“我父亲当时才十几岁,年轻,腿脚又好,所以当时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在景宁县以及文成县的山区里照应一些进山的红军和党组织领导,同时冒着生命危险给党组织送信。”

  当时,刘武斌一边为抗战同胞做好通讯工作,一边为山区里的同志们出去采购一些日用品。那时候条件很艰苦,山里路也不好,送一次信,经常就要走上十几里甚至几十里路。刘永明说:“我父亲虽然没有受到太多的文化教育,但始终坚决打鬼子,宁死不做亡国奴。”

  人物档案:鲍水娥,1928年生,现居庆元县,抗战支前模范,曾帮助游击队,护理伤员。

   鲍水娥:用草药保住了3名游击队员的性命

  今年87岁的鲍水娥精神矍铄,70多年前的抗战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1943年4月,建(阳)松(溪)政(和)特委书记陈贵芳率领游击队,从福建转移到浙江庆元的三济(现黄田镇)一带。这一带的村民非常拥护游击队,村民们常常帮助护理游击队的伤病员。

  作为普通村民,野猪湾村的一对姐妹最为热心、出力最多,她们就是妹妹鲍水娥和姐姐鲍安娥。她清楚地记得,1944年一个冬夜,激烈的战斗在上济村打响,一阵阵枪声惊醒了正在姐姐家熟睡的鲍水娥。她听到动静,来到厨房,看到姐姐一家三口正在给3名游击队伤员包扎伤口。那天晚上,她一会帮助研磨草药,一会帮忙清洗野菜、擀面,忙了个通宵,总算保住了3名游击队员的性命。

  温州籍烈士朱炎晖的后代也受到邀请,可惜年事已高无法成行

  去年9月,国家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0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温州籍烈士朱炎晖在列,这让朱家人自豪不已。今年9月,他们受到邀请,赴北京观礼。朱炎晖烈士的外孙女徐红红说,遗憾的是,母亲及其他几位直系亲属年事已高,不得不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

  虽未前往观礼,朱家人却对朱炎晖烈士的事迹铭记在心。在1932年淞沪会战中,蔡廷锴率部队与日寇骑兵部队战斗时,牺牲了不少士兵。朱炎晖就躺在地上拿着大刀一路滚着去砍马蹄,这招十分有效,受惊的马纷纷把日寇摔下来,其他的士兵见状,也跟着他一起砍马蹄……“朱炎晖这个人打起日寇来不要命。”编写《瑞安英烈》的作者乐加楠介绍。

  1938年夏天,朱炎晖升任为546旅少将旅长,奉命驻守金牛地区,担任阻击日军的作战任务。同年秋天,原本身体不好的朱炎晖还患上疟疾,可他还是命令士兵用担架将他抬到前线指挥作战。由于敌我力量悬殊,朱炎晖所带的546旅伤亡惨重,他也身中数弹,壮烈牺牲,年仅37岁。

  “更让人痛恨的是,日寇居然还不放过他的遗体。”乐加楠说,突围出去的300名士兵将朱炎晖遗体寄放到了湖北省石首县籍池口的山下,由一位法师看管。日军在侵占了武汉后,将那位法师杀害,对朱炎晖的遗体鞭尸。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阮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