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林业交出答卷 五年生态数据刷新
各省(区、市)2018年地方两会陆续闭幕。记者梳理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发现,过去5年,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普遍成为工作重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省(区、市)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生态建设各具特色,晒出的绿色生态成绩单足够漂亮。
5年来,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各地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环境逐步改善。在森林覆盖率方面,全国森林覆盖率目前达21.66%,放眼全国,各地均稳步提高。北京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38.6%提高到43%;宁夏由11.9%提高到14%;河北由27%提高到33%;湖南提高至59.68%;广东提高到59.08%;上海从13.1%提高到16.2%;浙江更是达61%;湖北达41.6%,提高2.2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2013年-2017年,全国共完成造林5.08亿亩,完成森林抚育6.22亿亩,森林面积达31.2亿亩,森林蓄积量达151.37亿立方米,成为同期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国家,这得益于各地在生态建设、资源保护等方面的共同努力。
各地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将培育森林资源作为维护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大规模推进国土绿化,全力筑牢国土生态安全屏障。过去5年,黑龙江完成造林730.8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2.3亿立方米。北京超额完成平原百万亩造林任务,新增城市绿地4000公顷,城市生态空间大幅增加。天津营造林215万亩,建成美丽村庄765个、美丽社区791个。河北实施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新增国土绿化面积2561万亩。陕西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完成营造林719.5万亩。浙江新增珍贵树木4500万株,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江西植树造林142.1万亩、森林抚育560万亩。湖北“绿满荆楚”行动圆满完成,造林添绿997万亩。海南“绿化宝岛”大行动造林近200万亩,完成生态修复22.2万亩,三沙岛礁种植苗木315万株,森林质量不断提高。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短板,制约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现代化进程。十八大报告指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这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
围绕生态资源总量不足、生态系统脆弱、生态产品短缺等短板,各地持续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成效显著。内蒙古实施了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还草等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停止了自然保护区内所有矿山企业开采勘探活动,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实现“双减少”。黑龙江实施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区、三北防护林、三江平原湿地等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江苏针对生态环境突出短板,深入实施“263”专项行动,在全国率先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区域。福建投入30多亿元加大全流域生态补偿力度,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96.6万亩,6个设区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山东率先建立生态补偿制度,城际联防联控制度初步形成。湖南积极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要求,关停自然保护区砂石码头,清除湿地黑杨7.99万亩,湿地保护率达75.44%。陕西深入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治理沙化土地105.4万亩,积极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广东深入推进绿道、古驿道、美丽海湾建设和雷州半岛生态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森林公园达1373个,湿地公园达203个,国家森林城市达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