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协委员热议文化发展繁荣

26.01.2017  16:38

  各地两会近期陆续召开,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就公共文化供给、文化遗产保护、文旅产业发展、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热议文化发展繁荣。

  近些年,每当听到有人说“观众口味变了,传统戏曲没有生存空间了”,安徽省政协委员、芜湖县黄梅戏剧团负责人曹帮萍都会和他们“理论”一番。芜湖县黄梅戏剧团常年奔走在田间地头,春节期间,甚至一天能接到两三个订单。乡亲们把舞台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大伙是想看戏、爱看戏的。安徽省的“送戏进万村”活动能够让农民朋友在家门口看上大戏。曹帮萍认为:“群众在哪里,剧团就要奔向哪里。戏曲院团要走进民间、回到民间,把舞台搭建在民间,这才是戏曲繁荣发展的源头。民营院团要离基层更近一些。”曹帮萍建议,对于大大小小的民营院团,一方面要在演出内容等方面规范管理,严厉打击色情低俗表演,一方面要加大扶持力度,壮大他们的实力,引导他们更好地扎根民间、服务乡亲。

  如何通过戏曲把文化资源利用起来,真正实现文化强省?山西省政协委员、晋剧表演艺术家栗桂莲结合专业优势给出了这样的答案:“传承是文化发展的根基。晋剧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建议搭上建设文化强省的快车,继续推动戏曲的传承,通过富有感染力、百姓喜爱的戏曲作品,把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展示给世人,引来更多人的关注。

  2017年是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中国电影家协会决定呼和浩特为第二十六届电影金鸡百花奖颁奖晚会的主办城市。1950年的《内蒙人民的胜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少数民族题材影片,“文革”后,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祖国啊,母亲》标志着内蒙古民族电影爆发出新的生命力,《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东归英雄传》《悲情布鲁克》等一大批民族电影茁壮在内蒙古草原、灿烂在中外影坛。内蒙古政协常委、中国电影家协会民族电影工作委员会副会长麦丽丝表示:“如今的电影市场是多元化的,观众也是多元化的,民族电影有市场、有观众,仍占一席之地,希望能为民族电影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新疆有肉孜节和古尔邦节、西藏有藏历新年和雪顿节、宁夏有开斋节和古尔邦节、广西有三月三节……内蒙古政协委员、内蒙古电视台播音主持委员会主任苏日娜于2015年、2016年两次向内蒙古自治区政协提交提案,呼吁设立一个为蒙古族群众广泛认可的节日。她的建议已经引起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内蒙古自治区民委于2016年3月先后奔赴其他4个少数民族自治区进行专题考察,写出报告提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民委认为,设立少数民族习惯节日并制定放假办法,符合国家规定和自治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少数民族节假日活动是各民族守望相助、相濡以沫的良好平台,有利于促进交流交往交融,增进民族团结;有利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推动民族文化强区建设;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不断增强“五个认同”。

  各地一直对农村文化建设非常重视。这两年,群众身边的文化阵地多了,享受到的各种文化大餐也多了,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活动给乡亲们送去了一份份文化礼包。但基层群众也反映“不过瘾”“不解渴”,希望文化活动“常下乡”“长在乡”。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电视台导演周天虹认为,送文化,关键要接地气、对胃口。想群众所想,送群众所需,文化活动方能热起来;同时,要立足于以文化人,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文艺作品占领乡村文化阵地。草根有明星,高手在民间,这两年许多地方都办起了农民春晚、农村广场舞大赛等,便是生动的例子。

  “送文化”的同时也要“种文化”,辅导、培养基层文艺骨干。山西省政协委员、山西省曲艺团团长王兆麟认为:“当前艺术人才的保护工作迫在眉睫,建议有关部门根据艺术行业的特点认真修订和完善有关政策制度,优化体制编制结构,增加收入及提高工资待遇。”山西省政协委员、省文化厅创作室主任王辉希望整合机构、汇聚资源,打好文艺研究攻坚战,统一招聘人才,调整课题经费,避免重复建设,全面展开非遗项目考察,并建议建设山西民间艺术数据库,展示山西的文化资源。

  安徽省政协委员、微雕艺术家杨其鹏说:“精准扶贫是今年的热点,希望更好地利用各类展览馆、博物馆、文创机构等,加大文化旅游开发和创新力度,推出更多具有地方特色、受到社会认可的旅游产品品牌,助力精准扶贫。”周天虹也认为:“要把文化建设同旅游产业联动起来。游客多的乡村,村民们会自发挖掘整理当地特色文化,碰到春节等重要节假日还会组织非遗或民俗表演,这样既能传承发扬地方特色文化,又能让村民得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