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靠林吃林”到“护林增绿” 安徽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曾经“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国有林场,是否走出了发展窘境?过去忙着“找饭吃”的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有哪些新变化?日前,记者深入林场走访调研。
我省积极稳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初步实现了林场整合、功能定性、编制核定“三到位”,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曾经“不工不农、不事不企”的国有林场,是否走出了发展窘境?过去忙着“找饭吃”的林场职工,生产生活有哪些新变化?日前,记者深入林场走访调研。
“改革后,林场职工由‘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林场将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妥善安置林场职工,林场发展活力显现
新设立的宣城市宣州区宛陵国有林场是由高立洪、麻姑山、青隐山、夏渡、杨林这5个分散的小林场整合而成。2月20日,记者一行冒着蒙蒙细雨沿着山道蜿蜒而上,进入青隐山分场境内,只见群山如黛,当地独有的檫树林掩映在松竹之间,那一片片独特的鹅黄嫩绿的树冠让早春的山峦充满灵性,附近山头上抚育竹林的人们正忙碌着。
“这里海拔300多米。往年这时候已经准备着手砍树了,现在转变了,上山来的都是栽树、管护、防火的职工。”青隐山分场场长邓春根解释说,“原来我们算上退休职工将近100人,为了生存,只能砍毛竹,大的都砍完了,毛竹越砍越小。因为改革前职工工资要靠林场收入来发,而林场收入靠的是最原始的种树、砍树、卖树。”
邓春根回忆道:“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入不敷出,职工工资低,有时几个月发不出。林场加大林木的采伐量来增加职工工资,2010年,职工月平均工资由2000年的450元左右增加到1500元,但是其他事业单位职工月平均工资已超过2500元。职工生活依旧艰苦,工作环境仍然恶劣。50名在职职工中有11人被迫停薪留职外出打工。”
改革方案要求国有林场事业编制人数压减45%,“人往哪里去”“老来由谁养”,这是改革必须破解的关键问题。在宣城市宣州区林业局副局长崔道旺看来,林场存在困难的根本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后期起,国有林场事企混为一谈,林场“断粮”“断奶”被迫走向市场,经过30多年的积累产生的。多年来国有林场职工默默奉献,解决好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才能调动职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确保林场稳定。
“宣州区共有国有林场在职职工224人,压减45%即意味着有89人面临分流。”崔道旺介绍,为此宣州区多次研讨考察,细化方案,实行政府兜底,促进了改革顺利开展。该区通过成立森林消防大队,从林场职工中公开竞聘上岗,让每一位职工都得到妥善安置,为国有林场富余职工的安置提供了政策保障。
“以前拿不到档案工资的一半,今年1月1日起,我们不仅能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工资标准发齐,还有了保险、公积金。参加工作30年,总算享受到真正国有林场事业单位职工待遇了。”50岁出头的青隐山林场职工张友清快人快语。据测算,比起改革前,宣州区国有林场职工工资提高了1500元,改革前按城镇职工标准退休的人员也转为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标准,平均工资提高约640元,生活得到切实保障。
目前,青隐山林场顺利完成改革,林场在职在岗的35名职工,改革后没有一人下岗分流,都通过公开竞聘安排到适合的工作岗位。采访中记者真切感受到,改革提高了职工收入,解决了后顾之忧,林场职工主动造林热情高涨,林场发展活力显现。省林业厅国有林场管理局局长周根土介绍,这次改革提出“因养林而养人”,全省141个国有林场整合重组为100个,其中有97个定性为公益性事业单位,全省国有林场核定事业编制4500个,人员和机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平均每万亩林地面积达11人,编制人数压减45%左右。“考核录用的职工由‘砍树人’变成了‘护林人’,生活和收入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林场也将发挥更大的生态效益。”
“就是由于林区道路设施解决不了,一个森林旅游项目没谈成”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畅通生态富民道路
改革的总体目标是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体制全面创新,这一切都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撑。
“你看,山那边是南漪湖,对面山后是一座大水库。山明水秀,近几年吸引了不少投资商的眼光。去年初,一个森林旅游项目,就是由于林区道路设施解决不了,最终没谈成。”在宛陵国有林场高立洪分场场长办公室,场长徐技江指着窗外的优美景色颇为遗憾,“一山之隔的江苏高淳区花山森林面积只有700多亩,但人家基础设施齐全,去年申报了省级森林公园,而我们2.6万多亩的林场,守着金山银山却难致富。”
记者沿途看到,虽然职工住房进行了翻新加固,但仍有少数分散在工区的职工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仍有一些林场作业区的路电水等设施问题一时难以解决,成为亟待打通的“最后一公里”。
宛陵林场副场长陈根林解释说:“往年国家‘村村通’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村电网改造实施了一轮又一轮,但是很难惠及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遗留的历史欠账严重,成为制约发展的短板。”
高立洪林场潘小红今年50岁,他1986年上班,在林场艰苦条件下一住30年。“一开始连电都不通,后来通了电电压低,电饭锅都不能用,电视是黑屏,吃水也很困难。”如今实施林场危房改造,潘小红和他的几十名同事全部在狸桥镇金山小区得到安置。“两室两厅89平方米,外加储藏室,还有房产证。能住这么好的房子,真的做梦都想不到。”潘小红说。
“改革后就没有木材销售岗位了,上月刚刚通过竞聘,当上森林防火消防员,工作就是林业防火,在山上巡逻。”潘小红已经适应了新的岗位,“路通了,骑摩托车巡逻,突发情况都可以及时赶到。”青隐山分场的胡村沟、杜家湾等工区14公里林区道路建成后,林场护林、抚育、采伐、生产管理方便多了,成本大幅下降。
记者看到,2016年11月11日发布的《宣州区国有林场改革工作方案》明确,改革后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安排享受有关扶贫优惠政策和农业综合开发、科技兴林及重点林业工程建设等项目;国有林场通电、通讯、安全饮水和森林“三防”体系等方面同等享受农村、农民待遇。区交通运输局将国有林场道路纳入相关公路网整体规划,尽快改变国有林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的状况。
“但是今年下达的任务里还没有包括国有林场。”宣州区阳光电力公司副总经理周庆元介绍,去年帮助夏渡林场解决用电安全隐患,今年帮助高立洪林场解决电压不足,但是都是计划外的“临时饭票”。“电力设施林业自建自管,实力和技术都没保障,确实应该尽快纳入规划盘子,分步实施。”
宣州区交通局党委副书记聂启新也表示,应尽快争取参照‘村村通’政策,或者设立基础设施基金,将国有林场纳入社会大路网规划。“只要方案编制好,一年干一段,五年十年定能彻底改变落后面貌。”“国有林场的生态优势,会带动一个地方的发展。”境内坐落着两个林场的洪林镇副镇长李建华说,好的生态就是发展的潜力和后劲,该镇借力大打“生态牌”,为现代农业发展开辟新途径。“以前国有林场麻烦事多,由于历史原因,只要林场一砍树,就有附近老百姓阻止。”李建华年年为平息纠纷投入很多精力,他说:“现在国有林场改革以保护生态为目的,育林、护林,不以砍林为生。再说三产发展了,老百姓可以开办农家乐、宾馆、饭店,跑运输,在生态环境发展中得实惠,这对平息纠纷有利。”
“以前是掠夺性采伐,现在抚育性采伐,林相越来越好看了”
——围绕绿色做文章,特色林业前景广
“2017,撸起袖子加油干!绿色发展建新功!”在青隐山分场,一抬眼就看到简陋的办公室上方醒目的的电子标语牌。
林业发展模式由木材生产为主转变为生态修复和建设为主,由利用森林获取经济利益为主转变为保护森林提供生态服务为主,在这一改革总体要求下,国有林场应该如何转型求突破?怎样为林场人带来更多的实惠呢?
在广袤的江淮大地上,森林资源最丰富、森林景观最优美、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方当属国有林场。在国有林场改革的道路上,切实把宝贵的森林资源合理利用好,是持续发展的关键。
来到林场大黄村笋用林基地,记者看到,厚厚的稻壳就像“天然空调”,调节地表温度,从中冒出不少尖尖新笋。“这是从浙江湖州引进的高效笋用林覆盖技术。现在毛竹价格很低,这个技术可以在培育传统毛竹的基础上实现增效。”邓春根算账道,“毛竹笋是无公害食品,去年拉到苏浙和上海卖得很好,春节时批发价达20元,现在还能卖到13元。去年毛竹笋平均亩产3400斤,亩均收入四五万元。”
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林业前景广阔。邓春根告诉记者:“去年借助宣城市引进的氢心谷森林旅游项目,我们争取将胡村沟管护站的1600亩森林资源入股合作开发,既保护了生态又发展了产业。下一步打算好好规划,在保护好生态公益林基础上,围绕绿色产业谋求突破。”
“以前是掠夺性采伐,拣好的砍,指望卖高价发工资。现在抚育性采伐,拣差的砍,林相越来越好看了。”在毛竹现代科技示范园,邓春根指着漫山郁葱的竹林说:“利用项目每年的扶持资金,我们改善林道和其它基础设施条件,通过砍灌、垦覆科技营林,竹林平均胸径由2013年的6厘米,达到现在的8厘米。”
“去年林下套种200多亩中药材宁前胡,盈利30多万元,当年见效益。路子都是趟出来的。”徐技江表示,“以前没有心思去考虑长远的问题,所以就只顾眼前。现在目标明确了,思路、方案要及时调整。”
“思路决定出路。林场自己必须研究未来要做哪些事,实现什么目标。通过森林经营方案的编制,来确定下一步国有林场发展的主要思路。”省林业厅国有林场管理局副局长石进介绍,按照国家要求,所有国有林场都要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今年我省计划选择10个林场试点。毫无疑问,今年春天,江淮大地上响起的国有林场改革的步伐越发铿锵有力……
·政策链接·
到2020年,通过改革实现以下目标:
生态功能显著提升。通过严格保护、科学营林等多措并举,确保国有林场林地面积不减少,森林蓄积量增长800万立方米、达到2500万立方米以上,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公益林和天然林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商品林商业性采伐从严编制采伐限额,逐年递减。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创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全面完成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工程、林场场部至管护站点林区道路建设工程和农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林区饮水达到安全标准。
管理体制全面创新。事业编制人数压减45%左右,基本形成功能定位明确、人员精简高效、森林管护购买服务、资源监管分级实施的林场管理新体制,确保政府投入可持续、资源监管高效率、林场发展有后劲。
——摘自省委、省政府《安徽省国有林场改革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