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乐天”小朋友找到了! 她有一颗74岁的童心

30.03.2015  10:10

史大妈在电脑、iPad、手机等现代通信工具前面,再一次端详五六十年前的手写书信。

前几天,文一街小学六年级的小朋友,在保俶路和文一路交叉口附近,捡到了三封旧书信,最早的一封写于1954年,信都是拆开的,一看,应该是一个大人写给一个叫史乐天的小朋友的,内容多是谈工作和学习方面的。

1954年距今整整61年了,那个当时叫“史乐天”的小朋友,现在应该有70多岁了( 建筑垃圾堆旁一堆60年前的信封 引起女生好奇心 )。

昨天上午,有史乐天的消息了。

第一个是网友“钱塘雨虹”通过都市快报官方微信说:“史乐天”小朋友是个女的,和自己是同车间同事,年纪已七十岁了;第二个是“史乐天”的后代:史乐天是我大外婆,她74岁了,我告诉了她(旧书信的事),她应该会来领取的。还有一个,是同“史乐天”仅共事过3个月,但留下了深刻印象的詹先生:“史乐天是有这么一个人的,上世纪70年代我跟她共事过几个月,原来她在杭州红雷丝织厂工作的,她为人很乐观的。

我要到了“史乐天”的电话,打过去,她的声音清脆响亮,根本不像七十多岁人的声音,第一句“”音,还拖着长长的尾音。

我跟她说,那三封旧书信,已经装进塑封袋了,下午就能完好送还。史大妈笑着道谢,还顺口笑骂了一句:“都是我儿子那个小兔崽子(他儿子已四五十岁,孙子都出国留学了),嫌老妈东西太乱,又舍不得扔,帮着扔一些,这三封信就是他给扔了的……

下午三点半,我带着那三封60年前的信,来到莫干山路史大妈的家。

史大妈一定要下楼来接我。

她瘦瘦的,白发和皱纹都有了一些,有了祖母的样子。但穿着一双回力鞋,走路很稳,手里拿着智能手机,边走路边对着手机说话(微信):“(这三封旧书信)最先还是从美国的休斯敦传到我这里的,你说这个世界,到底谁消息最快……”“宝贝啊,俄罗斯太冷了,老太婆受不了,不考虑去啊,你们上海啊,我也好久没去了,暂时不说了,来客人啦……”然后,她“”一下合上手机盖,带我进了她的家里。

这是一间50多平方米的旧房子,进门右侧就是个电脑桌。史大妈进门往电脑前一坐,再划拨了一下电脑前的iPad屏幕。她说,跟年轻人一样,习惯了,下了班还离不开电脑和手机,好像它们才是这个世界上最亲密的人。史大妈的电脑页面上,正在看的是博鳌亚洲论坛,iPad上显示的是未来一周广州的天气。

半世纪前写来那三封信的

分别是空军战士、高中同学和新婚爱人

我把三封信递给史大妈,她把信放在左手掌心,右手掌心又贴过去,轻轻抚了几下。

我不晓得这些信丢了,还是我妹妹家的女儿从美国休斯敦看到,微信上跟我说,老太太啊,你要出名了,私人信件都到大街上去了,上新闻啦,哈哈,她也是开玩笑口气,我也常跟这个宝贝(她喜欢管一些晚辈叫宝贝)开玩笑,你们这些假洋鬼子,都跑国外去了,鲁迅先生当年骂的就是你们……

史大妈到楼下报箱找来了快报。看完后,马上想起这三封信是谁写的。

最早那封1954年的,写信人叫梁锡岑,当时史大妈住在银枪巷3号,那一年她13岁,像捡到这封信的小朋友一样,也念六年级,所以梁锡岑也叫她小朋友的。梁锡岑20多岁,是一名空军,他跟三个战友一起到中城二小(记者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杭州除了上城区和下城区外,还有一个中城区)做报告,走了后,很多小朋友都会给他们写信,就像现在见了面都要加微信一样,他们也会很热情地回信,告诉孩子们空军飞行的一些知识。

史大妈说,那一年他们全家刚从南京搬到杭州来一年多,住在银枪巷,全家7口人租住在20平方米不到的小房子里。还记得爸爸跟她说,你的名字叫乐天,就要快乐、乐观,你的名字取自大诗人白居易(白居易,字乐天),在艰苦环境中更要好好念书,给解放军叔叔写信、学习是对的,他们都是有知识的人。

第二封信信封上有“交通大学”四字,邮戳显示发自西安。

史大妈说,收到这封信时,她已经在杭州半工半读,这是她的高中同学杨建林寄来的,他当时在西安交通大学念书,后来听说杨建林读完留校,现在估计也是个教授了。史大妈叫我“百度”一下看看,杨建林是余杭人,比她大四岁,应该快八十岁了,大学毕业留在西安,几十年没联系了,不晓得他现在怎么样,有没有论文上能看到他名字的?我查了一下,一时没能查到。

第三封信是1964年写的,这算得上是一封情书啦,谁写的?我先生写的,当时刚刚结婚不久。”史大妈低头嗔笑。

那一年,史大妈的先生到上海、南京出差,3月27日晚上,给他写信。史大妈抚信感慨,写得真细啊!这封信开头,写着她的小名小苹,还是繁体字的苹。他写到南京坐无轨电车多少钱,白菜心、豌豆叶尖、菠菜多少钱一斤,从南京车站到新街口,大约相当于城站到卖鱼桥那么远,都写下来了。还很细很细地写了南京的路——中央路、新太平路、中山路、鼓楼,还说他对南京的印象很好,很整洁、文雅。

为什么把南京写得这样细呢?原来她的先生晓得爱人就出生在南京,1952年她11岁时才迁到杭州来。

史大妈说,看信封上的字体就晓得,他的先生是个工科男,字一本正经,其实是出差在外想念了,但信写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用现在话讲,不会煽情,但是,这些几十年前的文字,一直在她心里,跟他当时说上海、南京的天气一样,很暖和,他问的豌豆叶尖的价格,其实都是为她问的。

来源:都市快报        作者:记者 刘兆亮 文/摄        编辑:沈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