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台演出都是创意涌流的文化大片 孜孜求新十八年
浙江在线12月07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李月红) 1997年3月,杭州《宋城千古情》推出,截至2014年12月2日,已累计接待观众5000万人次,旺季时每天上演9场还一票难求,成为目前世界上年演出场次最多和观众接待量最大的剧场演出。
2013年9月,《三亚千古情》首演,开业第一年收入突破1.6亿元,净利润8200万元,成为海南省“亩产含金量最高”的文化产业典范。
2014年3月,《丽江千古情》首演,截至10月底演出408场,接待游客144万人次,引发云南省旅游演艺业鲶鱼效应。
2014年5月,《九寨千古情》首演,在九寨沟异常激烈的演艺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首个单日演出达到3场的演艺项目。
诞生在杭州的中国第一家演艺上市公司——宋城演艺,20年来,谱写了充满惊叹号的演艺编年史。
“不过就是一部舞台剧,凭什么你们的演出能那么牛?”这些年来,这样的问题在无数个场合被抛给“千古情系列”总导演黄巧灵,而每一次,他的答案都是:“创新”。
艺术需要保鲜剂,要紧跟时代发展
2013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达32.6亿,人均出游2.4次,如此庞大的一个群体带来了对旅游产品巨大的消费需求,旅游演艺似乎也迎来了一个春天。
然而,事实却相反。由于内容同质化、竞争加剧、市场不景气等因素,2013年,我国旅游演出市场的观众量首次出现下滑,降幅达到16.5%。
在一片激烈竞争中,宋城演艺却一枝独秀,以“主题公园+演出”的模式,从1997年在杭州推出大型歌舞《宋城千古情》,发展到如今在杭州、三亚、丽江、九寨沟遍地开花的“千古情”演出,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次,不断的提升、不断的创意正是其生存进步的灵魂。
《宋城千古情》演了18年,就创新了18年,每年都会进行一次大的技术提升。“金戈铁马”采用烟火和低压供电技术,虚化出射向观众席的炮火;“水漫金山”中的水幕喷头让整个舞台如瀑布喷流;“梁祝化蝶”里的激光灯将观众带入了时光隧道……升降舞台、移动观众席、全彩激光灯等科技手段的介入,为这台演出制造了震撼的视听体验,让游客们回味无穷:“‘千古情’就像每年如期上演的杭城大片,每一次去看,都有惊喜。”
从最初的《宋城千古情》到《三亚千古情》,再到《丽江千古情》和《九寨千古情》,宋城演艺的创新和变化贯穿始终。
“目前推出的几台‘千古情’作品可能在结构上有相同之处,但表现形式不一样,比如《三亚千古情》的《鉴真东渡》、《丽江千古情》的《木府辉煌》就打破了原来《宋城千古情》里《宋宫宴舞》文戏的概念,把镜框的舞台彻底打破,上天入地,将各种手段用到了极致,这本身就是一种创新。”黄巧灵说。
“弘扬真善美一定要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任何一种表现手段,任何一种艺术形态、艺术形式和艺术门类,只要能服务于我们的主题,能让群众认可,我们都不拒绝。”黄巧灵说。
在《宋城千古情》里,当岳家军战死沙场时,舞台上一边闪电一边下雪。有观众给黄巧灵写信说,这不符合自然常识。还有人说,这台演出的确看着挺热闹的,一会儿打雷,一会儿下雨,一会儿杂技,一会儿武打,但感觉像是个大杂烩。
但黄巧灵认为,千古情要适合多元化的市场需求,就必须进行多元化的艺术创新,她必须是符合市场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反映我们所在的每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的一台剧目。
事实上,在艺术形式上,“千古情”不仅融合了歌剧、舞剧、话剧、音乐剧甚至越剧等中西方几乎所有戏剧的形式,还加入了杂技、影视、武打等各种元素。 (下转第二版)
(紧接第一版)在《丽江千古情》的《马帮传奇》中,有舞剧的表现方式,大红灯笼里一对新婚夫妇跳起了双人舞,“三十晚上吃喜酒,大年初一你就出门”,许多当地人看到这幕都流下了眼泪,认为这就是马帮的真实写照。
宋城艺术总团副团长张凯介绍,除了“千古情”的表演,在主题公园的打造上,宋城在始终坚持“演艺”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不断丰富景区的产品内容,从宋城景区“一个公园+一台演出”的1.0版、三亚“世界上最大的预演厅+360度全息视角演出”的2.0版、丽江“四大公园+十大演艺秀”的3.0版,升级到九寨“当地唯一主题公园+全球首创5D剧院实景演出”的4.0版。此外,每个景区都根据游客的需要,策划各种园区表演。比如现在正在策划的一部走动式情景剧,就是多次去美国、欧洲等地考察后创作的,它改变传统的舞台观影习惯,让观众互动融合到演出中,成为演出的一分子。
业界认为,旅游演出业发展至今,已从早期报幕式的节目演出,演变成一场文化与科技结合的视听盛宴。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包括演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要求也更高了,出现了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演艺产业的操作惯性已然被打破,需要创新思维和手段来迎接市场。
不能固步自封,就是宋城创作团队对自己的告诫,也是其创作的文化产品永葆活力的秘诀。游客的眼界越来越开阔,只有永远有新鲜元素补充,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才能在市场上产生持续的吸引力。这种与时代紧密结合的创作方式,让宋城演艺的产品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
艺术需要助推器,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在《三亚千古情》的演出现场,用“大片”来形容丝毫不为过:
开场,流沙在投影幕上幻化出“三亚千古情”5个大字,寓意一沙一世界,用沙带出三亚尘封的历史。
《鉴真东渡》:在高空垂下一张160平方米的可垂直升降的巨网,来模拟飓风中的船体,并运用全息技术、造浪机和大型喷气管营造惊涛骇浪的氛围。
《鹿回头》:肩上芭蕾杂技,利用真人与三维显屏虚实互动,制造出猎人射鹿的紧张。
《美丽三亚》:一张覆盖整个观众席上方的巨型薄膜从天而降,朦胧中,载着沙滩风情的少女降落到你的头顶。
“整台演出融入了旅游、文化、艺术、历史等多种元素,以地方历史为载体,截取最具闪光和爆发力的段落,以宏大史诗般的艺术形式,用蒙太奇的艺术手段呈现,构成了巨大的形象冲击和多变震撼效果。尤其对受众审美心理节奏的准确把握,可谓令人赞叹。”媒体人熊景春在第一次看《三亚千古情》后写下的微博。
据介绍,演出《三亚千古情》的“巨无霸”大剧院拥有大型LED显屏、升降台、空中轨道、造浪机、透明天膜、全息投影、结构投影等400多套国际最先进的大型舞台机械。
那么重金砸钱买洋玩意,观众就一定会埋单吗?
黄巧灵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方最为深刻、最具价值、最强的生命力,应该是其对文化的发掘、传承、创新。一部有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必须吸收国际最先进的科技手段,但同时也要立足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决不能搞庸俗化的生搬硬套。即便是最“国际范儿”的机械,也应承载不同文化的属性,用科技武装文化,用文化包装科技。
他为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洪水车台是演艺舞台的常见机械之一,同样是滔滔洪水:在《宋城千古情》里,你看到的是金山寺波涛汹涌;在《三亚千古情》里,你看到的是鉴真东渡的惊涛骇浪;在《丽江千古情》里,你看到的是创世纪的史前洪灾;在《九寨千古情》里,你看到的是解放军在堰塞湖决堤时抢救群众的众志成城……同样是洪水,所挖掘和传达出的文化却是完全不同的。正是抓准了不同文化的闪光点,才让同样的科技手段对观众产生最深的触动,给人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三亚千古情》推出之前,很多不了解三亚文化的人常说,三亚是文化的沙漠,白天看海,晚上睡觉,没什么文化消费。而去过三亚的人也都有印象,那里曾引进过不少国际顶尖演艺作品。可都好景不长,要么夭折,要么频繁整顿。因此,不少人对宋城演艺模式能否在三亚存活持有保留态度。
然而,黄巧灵带领宋城的创作团队,经过长达4年多的文化采风,深入各个黎村苗寨,把落笔洞、鹿回头、冼夫人、鉴真东渡等丰富的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用各种不可思议的舞台手段呈现出来,真正做到了“视觉盛宴,极度震撼”。
有学者说,在三亚这个文化看似薄弱的地方提炼出这样大家喜闻乐见的文化,是宋城演艺对三亚最大的贡献。
黄巧灵坦言,在三亚打造出一台成功的驻地演出剧目,宋城没有在技术手段上生搬硬套国外的先进技术,而是立足于当地特色文化,在保障娱乐性、体验性的前提下,用现代表演形式将特定的文化符号在舞台上呈现给观众,让游客在体验视觉听觉盛宴的同时,充分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
这就是艺术的学问:洋为中用,绝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
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在“千古情系列”好看的舞台效果背后,不只是需要艺术创作技巧,更需要的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对市场和观众的尊重甚至是敬畏。
关于创新的路径和原则,黄巧灵和他的团队,已经探索出一整套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创新原则和做法,套用一句经济术语,这些就是宋城的核心竞争力。也正是这一点,让他们的产品始终保持着活力和青春,不断打动着不同年龄段、不同国别的观众。
放飞想象的翅膀,脚踩坚实的大地,在艺术创新之路上,宋城演艺扎根文化、扎根生活,用各种艺术手段演绎着中国文化的根与魂,成为一个个城市永不落幕的文化大片。